繪本簡單來說是兒童的童話書/故事書。是為兒童設計的圖文並茂的圖書,設計時會具有教育性的目的。
所謂:『學會閱讀的孩子不會寂寞,因為最好的娛樂在他的腦海中』。
繪本是一種工具,藉由大量的繪本閱讀,增加孩子的生活經驗,打開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詞彙量,亦可刺激孩子語文能力的發展;最重要的是藉由親子共讀,建立彼此間良性的依附關係,提升孩子內心安全感,並傳達給孩子正確的學習內容與認知,最終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終身學習的習慣。
當然,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閱讀環境,父母如何將繪本上所學習的知識擴展與延伸,帶領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執行,以身作則建立良好的生活態度,培養正確的觀念,才是親子共讀最重要的的意義﹝建議在孩子6歲前能夠由父母陪伴一起閱讀﹞。
寶寶愛咬書,時因為有以咬來探索的需要。你可以讓寶寶咬他自己的被巾、玩具,滿足他咬的欲望,這樣,你就可以較順利地以手指著書的內容,念給寶寶聽。
寶寶開始撕書常常是因為無法掌握拿書的方式和翻書的力道,而撕書的動作及聲音也常會讓寶寶覺得興奮。撕書行為亦是寶寶抓握能力發展以及探索圖書下的自然產物,並不是他故意使壞。家長無須驚慌,只需正確引導即可。
(1)可以提供一些禁得起來回把玩和探索的硬頁書、布書及塑膠書。
(2)將寶寶的書隨時保持清潔乾淨、安全、衛生。
(3)提供廢紙也可以滿足寶寶對「撕」的需求
(4)親子共讀時,可以在寶寶手裡放一個適合孩子啃的東西,滿足其生理需求。
(5)使用事前策略:父母在閱讀前可以先示範正確的翻書方式﹝一歲前的繪本儘量選擇圓角、厚頁、易翻的材質﹞,過程中父母要表現很喜歡、很愛惜書的感覺,讓孩子將翻書、讀書與快樂做配對,愛上繪本閱讀。
(6)如果孩子將繪本撕破了,要立即告訴幼兒:【書撕破了,就不能看了,我們一起把它修補好。】然後帶領孩子,用膠帶將破頁貼補起來。一定要引導他共同修書,培養他愛惜物品的習慣。
(0-1歲)前二個月以黑白色為主,從黑白過渡到彩色,這個階段適合單一物品或色彩分明的圖案,讓孩子更容易專注。
(1-3歲)有明顯亮度與形狀的內容,如動物、植物及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物品,年齡愈小要愈寫實,此階段是建立孩子概念理解能力的最重要時期。
(3-6歲)隨著孩子的年齡成長,所選擇的故事情節會越來越複雜,相對圖片也會跟著減少,再慢慢過渡到純文字。
只要父母有時間,都可以念書給孩子聽。重要的不是繪本內容,而是父母的陪伴及說話的聲音、語調那種輕柔又有愛的感覺,能夠被父母抱在懷裡,近距離聽到媽媽的聲音,對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1、在安靜的環境與寶寶共讀
2、讓寶寶看見你的臉和嘴型
3、媽媽的聲音最好聽
4、時時刻刻都是共讀的好時機
只有在嬰兒階段,清醒時和睡著時的腦波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 可以詢問孩子的年齡,以及注意力的時間。
3歲以前的孩子,正在發展粗大動作,需要更多體能的活動,以滿足生理的需求;且此階段孩子學習特徵乃屬放射性學習,好奇心強,喜歡透過身體去探索外在世界,尤其是氣質行為中,活動量大的孩子,較不容易專注及有坐不住的現象。 - 寶寶多以感官遊戲來探索學習,所以可以選擇一些能夠讓寶寶一邊閱讀,一邊做感官探索的動作或遊戲的書,例如:翻開小折頁發現驚喜的書、摸摸不同質地的書、嗅書頁聞香味的書、隨著押韻節奏,擺動肢體或念唱的書。
- 通常依著寶寶年齡增長,專注的時間也會逐漸增加﹝家長需要注意,當孩子能專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千萬不要去打擾他,才能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 如果孩子故事聽到一半去做別的事情時,家長可以溫和的說:「我們可以看看下一頁有什麼喔!」試著再引起寶寶的興趣。如果沒有效果,就不要勉強。
這並沒有標準答案。父母可以先以自己的時間表為主,找出幾個固定時段與孩子共讀,再考慮孩子的閱讀喜好,將他的自然時間表融入,就能定出最適合你們彼此的共讀時間表。
在每一天中,哪幾個【固定】的時段,會是你能全心全意陪孩子共讀的例如:【吃完早飯】和【睡前】,那這兩個時段就會像吃飯一樣,成為孩子和你每日共同不可或缺的共讀時間。這類型固定的活動時段,對小小孩來說,特別重要。固定時段的共讀活動,能說明孩子掌握生活程式,並建立對環境與成人的信任。
依著孩子不同的天生氣質,注意時間上的選擇
選擇孩子每日活動力較低的時段進行共讀,例如:午覺後、睡覺前…..,孩子較容易集中心力,可以選擇篇幅較多的書。
選擇活動力較高的時段進行共讀時,就可以把它當成銜接時間,用以緩和由活動進入較高活動的興奮和躁動,所以在書的選擇上,篇幅最好短一些,比如說,手指謠或童謠類的書,都是很好的選擇。
每日除了要在固定的時段與孩子共度外,也要支持孩子這種不定時想要閱讀的機動性。只要你的時間許可,儘量滿足孩子的共讀需要。
0~3歲選書3大原則:年齡愈小要愈寫實; 更要與生活相關
1. 經得起孩子翻閱和操作
硬頁書的設計,經得起抓、拿、咬、撕,讓寶寶容易翻閱;全書大小尺寸適合拿握
2. 能夠參與閱讀過程
重複的詞性和語句結構,讓孩子會主動想學動物的叫聲或動物的動作,也會引發孩子想自行掌握閱讀的動機。
3. 能滿足孩子的探索需求
大小適中的硬頁書,讓以【手掌抓握】為主要探索動作的嬰兒,有成功的翻書經驗。藉由一問一答的內容結構,探索書的結構和閱讀方向性。
3~4歲選書原則:
繪本和孩子日常生活有關,用繪本去鞏固他的知識,並加以擴展。
4~5歲選書原則:
藉由書本,瞭解世界各地的人們是如何生活。此時的孩子能更理解書中的幽默。
5~6歲選書原則:
圖片少,情結較複雜的書籍。
- 孩子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透過反復的聆聽,孩子在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能力,逐步吸收和內化,逐步理解的過程。
- 瞭解孩子的天生氣質(趨避、堅持度高、適應度低的孩子容易有這樣的現象)
- 可以邀請寶寶參加繪本館的繪本導讀,給予孩子接觸新書的機會,透過多元化的刺激,引導孩子接受新的事物。
- 家長可以選擇的輔助小技巧:
家長可以跟孩子說,媽媽先念一遍你選擇的故事書給你聽,念完一遍後寶寶要自己看喔,媽媽要看其它的繪本囉!﹝此時,媽媽可以將繪本念得文情並茂,孩子通常會隨著媽媽的喜好而喜好,而將目光轉移到新的繪本上﹞。
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首先家長必需以身作則﹝成人是最重要的閱讀環境﹞。其次,根據孩子的發展現況,家長需要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從孩子最感興趣的事物著手,選擇相應的繪本進行親子共讀。
閱讀的終極目標,是理解內容。共讀是要引發幼兒去回想自己的舊經驗,鼓勵他從知識、情緒等各個層面,從已經知道的事物中擴展延伸到未知,清楚的理解所學內容,以豐富原來已有的知識和認知。
最重要的是家長對於繪本的融入程度,是否能將書中的情節與情感感染給孩子。父母的專注與耐心的陪伴,將是孩子樂在閱讀的重要關鍵。
成功共讀的3 個要素:【與寶寶共讀或談書中的圖、逐頁念字】、【偶爾也指字】、【串聯故事與實際生活經驗】。
需求確認:
什麼時候開始的?一直這樣嗎?現在幾歲了?過去怎樣的方式?
可能因素:
- 寶寶已經過了伴讀的階段,想要開始嘗試自己閱讀認字
- 家長需檢視自己在陪伴孩子閱讀的過程中,是否會問孩子很多超乎孩子能力能夠回答的問題,無形中帶給孩子很大的壓力,導致孩子不喜歡家長的陪伴。
- 家長是否能尊重孩子的喜好與閱讀方式,決定共讀的品質。
孩子認字通常是在自然的情況下發生的,家長無須刻意進行教導。尤其是有閱讀習慣的孩子,在大量並反復聽取繪本內容的同時,孩子已經在無形中學會認字了。因此,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並配合孩子的閱讀敏感期給予適當的引導。
理清家長的情況,適度回答
所謂『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閱讀環境』,父母的以身作則是建立孩子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關鍵,藉由親子共讀,建立彼此間良性的依附關係,提升孩子內心安全感,並傳達給孩子正確的學習內容與認知,最終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終身學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