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教育緣起
3把鑰匙,下一波教改成功關鍵
三把鑰匙,下一波教改成功關鍵
每每談到教學革新,各種現實的「阻礙」就跳出來:教不完怎麼辦?考試沒變教學怎麼變?家長觀念沒有改!老師不願意變!校長不願意推!

回溯教改20年你會發現,這些真實存在的困難,限制了每一個想要讓教育有所不同的人。教改20年諸多改變,提供了這一波翻轉教育豐沃土壤,但也有許多立意良善卻配套不足的政策,捆綁了中小學的教學、師資與學校管理。

1994年,台灣民間團體發動了「410遊行」,同年教育部召開「全國教育會議」、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來自民間呼喚、官方回應的教育改革正式啟動。在12年國教的第一年,我們試圖回望歷史,穿透政策與紛擾,解析結構性的問題,理出中小學教育的下一個20年應走的路。

枷鎖1常態編班,遇上沒有升級的教學
教改主張每個孩子應有公平的受教機會,過去教育系統用成績將孩子分等標籤,常態編班被視為是打破標籤的重要手段。但是,編班方式改了,教學卻沒有升級,造就了無法教學的國中現場。 真正落實常態編班的縣市,也會在國中看見「一個教室兩個世界」的景況,「教室座位反映了這個孩子的成績和價值」,成績不好的孩子,總是坐最靠近垃圾桶的位置。
鑰匙1找到讓每個孩子都能自主學習的教法
常態編班如今變成無效教學的代名詞,問題不在編班方式,而在教法有沒有改變。而能力分班也不必被妖魔化成「階級複製」,當教育者可以放棄標籤,願意認真回應每個學生的學習困難,能力分班就可能是有效學習的一途。 近年來的教學改革,很多就是回應學生的學習落差,如學習共同體、分組合作學習、補救教學等,都有以下特點:
1. 讓孩子看見自己的進步不是計較分數。
2. 跟同儕學不只跟老師學。
3. 給學習策略比給知識重要。
4. 用數位工具弭平學習落差。

枷鎖2師資開放,但缺乏品質管控,老師社會地位滑落
教改實施以來,教師既扮演政策執行者,又是被改革的對象,教師面對政策並沒有真正認同,政策也沒有從教育現場的實況來規劃。因此,教改20年,真正改變的教師有限。雖然改變的老師不多,但社會文化的價值更迭卻很快。

鑰匙2傳統權威不管用,用專業才能讓學生信服
對教師來說,民主化伴隨的是權威的消失。當教師的「傳統權威」消失,應該走的路是提升「專業權威」。提升教師專業權威,必須從教師個人、教師組織和政府三部分下手。
枷鎖3校園民主化帶來的管理危機
校園的民主化打破了過去學校「一言堂」的情境,校園裡校長和老師、老師和學生、老師和家長的關係,都和教改之前不同。有人欣喜於民主進步的成果,但是多數中小學校長卻叫苦連天,無力施展。

鑰匙3校長重視「教學領導」的能力
面對學校的治理難題,新北市秀山國小校長林文生直言:「校長的管理困境不在遴選,在沒有課程和教學的領導能力。」他認為,能夠做教學領導的校長,老師才會服氣,才能帶領學校穩定,「教學,是家長、老師、校長的最大公約數。

翻轉教育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