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夜暗羅⊙呂政達

長夜暗羅呂政達

最後,萬事沉寂的黃昏,總會有防腐藥水的氣味,不經意的飄盪著,淡去。

最後,還有那枝浮雕花紋的鋼筆,經歷長達半個世紀的書寫,當初的熱情一一退去後,只留下冰冷的體溫,像解剖台上的身體,安靜的,躺在檜木書桌的抽屜底層。

最後,還有教室中央的水泥台座,收容過難以計算的身體,無數的死者就在這裡,進行他們的告別演出。整整三十六年,老教授用緩慢的動作,優雅地切開躺在台座上的屍體,為每個世代的學生,示範解剖的過程,事後回想起來,那種動作,還有一些指揮交響樂的況味。

總是記得,剛上老教授的解剖課時,我曾注意到冰凍多時的屍體,拿出來解凍時,視網膜會結著一層灰藍色的蛛網狀,我想像還不死心的記憶,就是那隻蜘蛛,穿過已然空洞的腦袋,想要沿著視覺神經爬出來,就在眼眸上繼續張網,捕捉歲月的獵物。有一回,我忍不住將這個想法說給老教授聽,只見老教授從鼻孔哼聲,說道:「聽好,那個叫做鞏膜變異。要不然,你試試看在冰庫躺上三天。」

然則,來自記憶的蜘蛛,仍舊在老教授研究室簷角上結網,前來的學生一抬頭,第一個印象,就是那隻蟄伏在重重蛛網間,等待著獵物的灰蜘蛛,毫無聲息的準備進行捕捉與廝殺;日子一久,有些學生還用老教授的名字,為蜘蛛取別名。

最後,彷彿與歲月毫無關聯的則是,研究室氣窗外,闖進眼睛來的一個尖角,佈置那座陽光普照的花圃,植栽著老教授最喜歡的一叢長葉暗羅,總說,是當年老教授為生平解剖的第一具屍體,親手種下的紀念物。研究室裡,老教授仔細讀過的書籍,安靜的陳列在書架上,招著一層薄薄的灰塵,翻開書本,還會看見道林紙留下鋼筆沙沙畫過的痕跡;日後,老教授就用握著筆管的這隻手掌,拿起解剖刀,輕輕的劃過無數屍體冰冷的皮膚。我總是記得,解剖台前,老教授咬著嘴唇,認真而且拘謹的神情。

自然,也會有排在午後第一堂的「人體解剖」課,上課鐘響後,沉默的屍體與學生們一起屏息,等待著老教授的皮鞋底,遠遠從走廊的盡頭傳來回響。記憶裡,總像有一隻色彩班斕的蝴蝶,會從他混雜著防腐藥水氣味的口袋悠悠飄出來。第一次上實習課的學生,訥訥的躲在老教授的身影後面,心跳加速,血壓上升,只敢用眼角瞄視屍體,有些人緊張到臉色明顯發白,彷彿可以聽見屍體體內的靈魂,懨懨的再這個夏日的午後坐起來,感覺恍如隔世,正喊著飢餓。

這時,老教授總會提高音量,提醒學生尊重眼前這副安靜的身體,「敬意哪,諸位,那不僅僅是屍體,也曾經和各位一樣做過夢,會哭會笑的啦。」解剖完成,老教授交代學生,就從外面的花圃摘來盛開的花朵,供在屍身的腳下,當作人間還能為他們奉上的,沉默的謝禮;歲月一久,解剖課後為屍體獻花,已成為系上最知名的儀式。有些學生上課前,自己到市場買來整束的鮮花,捆著蝴蝶結,必恭必敬獻給剛剛為們展示過臟腑的屍體,那一刻,竟然有著濃厚的荒謬劇的況味。花朵上沾黏的陽光明亮嫵媚,才準備好要再解剖台上跳舞,就隨著蓋上屍布,送進冷凍庫陰暗的洞窟裡。

上過幾堂課,解剖過幾具屍體,仔細的翻看過人體結構後,老教授會要求學生利用午休,輪流上解剖台躺躺,體會生死相間的真實感受。這麼多年後,我仍然清楚記得,第一次躺上解剖台,脊椎從根部冷起,頭皮發麻的感覺。那一刻感官竟然異常的敏銳,頭殼間傳來遠處流水嘩然的流動聲,馬蹄的噠噠擂動,由遠而近;繼而省悟,那其實是來自淺意識底層的聲響,躲藏著連我都不明白的前世恐懼。那一刻,死去已久的親人就在耳膜邊,幽幽喚著我的名字,那只是一種虛擬死亡的幻覺吧,卻異常真實的,呈現在所有感官一起動用的世界裡。

從此以後,面對形貌各殊,只用編號相稱的死者,一名夭折的年輕女子,或是滿布風霜和老人斑的身體,人世的疲倦還留在永遠睡去的臉孔上,解剖刀輕輕劃下,進入他們的體內,想像也隨著啟動,急切的想要知道他們生與死的故事。

記得,曾經送來一名車禍喪生的女子,家屬依照死者的意願捐出遺體。送來時,臉上還塗著濃妝,聽說這也是女孩在病床間的願望,她說人間的最後一場演出,也要漂漂亮亮的登台。解剖後,有人供上我所見過,最大束的鮮花,滿天星、黃菊、嬌豔的火鶴紅,玫瑰花則尚未盛開。

記得,曾經送來一具年輕男子的遺體,結實的胸膛已經挖走心跳,但臉孔仍遺留著笑容,好像在向我們說:「送來的,可就是我短暫的一生,要好好解剖,不要對不起我啊。」那日持刀的老教授,用滿布皺紋的手臂化過青春飽滿的皮膚,竟然形成相當強烈的對照。年輕男子說是為情自殺,死因記載著一氧化碳中毒,生死的間隔就只差一道呼吸,一口幽氣仍埋藏在年輕的肺壁裡,轉眼卻化為幽冥間的嘆息。然而,老教授切開年輕男子的肺臟時,無來由的,一滴淚終於落在死者冰冷的胸膛間。

總說,戰爭的年代接近尾聲時,老教授還只是醫科的實習生,和他交情最好的同學,卻在一場失戀事件後服藥自殺,戰爭時法醫人手不足,刑警轉送來做死因鑑定,就是由老教授執刀。總說,那正是老教授生平解剖的第一具屍體。年輕同學的臉上,當時有沒有留著笑容,從沒有人聽老教授提起過,那段記憶,顯然沒有真正離開過老教授的腦海。總說,戰爭過後不久,老教授就親手種下窗外那叢長葉暗羅,當作內心深處,對過往年代永遠的紀念。

多年後,我坐在人事已非的解剖室裡,聽著下課鐘響後,遠方傳來騷動的人聲,仍然無法擺脫這段傳說的糾纏。我好奇對永遠逝去的年代的追憶,似乎總是格外鮮明,像是鯨魚從星月無蹤的海面巡游而過,噴起白色的水柱。依舊在夢幻與夢幻間逃竄的淚水,圍繞著那想來已腐朽的肉體,久已腐朽了,留下來的,卻是琺瑯質般的宿命。

多年後,自己也當上老師,我已經習慣偶爾上解剖台躺躺,也會要求我的學生,試試這種生死相間的滋味。當年做學生時在解剖台上經歷的恐懼感,早就消逝無蹤,代以想像鋒利的解剖刀劃過皮膚,探針深入臟腑時的感覺。一回留到深夜,就著窗台邊冷冷的月光,躺下來,聆聽李斯特的交響詩〈前奏曲〉,十九世紀的音樂仍然澎湃堆高,像死神腳下踏著的英雄塑像,宣告人生正是死亡的前奏曲,宣告生者暫時的勝利,那是意志自娛娛人的勝利法,音符結束,門外將傳來掘墓人緩重的腳步聲。然則,我喜歡著這種短暫的勝利滋味。

確實,每當我拿起解剖刀,彎下腰俯看眼前的死者,李斯特音樂的高潮片段,總會像是幽靈蠱惑,回盪在腦際間,勝利勝利,把死者的亡靈像舉著獎盃那樣,高高的舉起來吧。想歸想,我所做的只是繼續不動聲色的,切開屍體的腦部。每當灰白的腦漿出現時,我總以為能夠窺見屍體的思想,幻想腦漿也能像是墨水乾枯的日記簿,留下一些寫作思索的痕跡。有些記憶的片段,必然追隨死者而去,永世塵封,帶進一個莫可名狀的世界;然而,解剖的過程裡,關於死者年輕時的影像,愛過的人,久違的親友,時常會從眼前閃過,莫非這確實就是幽冥間細微的心電感應,記憶仍不願死心的,像蜘蛛,盤據在死者腦漿組織裡嗎?多年前,老教授就曾在課堂間告訴我們,「諸位,看清楚腦殼裡的構造,那是一切故事的出發與結束。」莫非,老教授也曾在漫長的解剖歲月裡,窺見宇宙最玄奧的秘密?

另一個瞿然驚心的地帶,確實名副其實的,就是心臟。死去的鳥剜出心臟,放進玻璃皿,還能夠怦怦跳動,心跳卻常是最先離開離開人體的生命節奏。打開胸膛,切斷連接心臟的主動脈和下腔動脈,把心臟輕輕的向上抬起,在切斷兩層漿液性心包膜,整副心臟就可以握在手掌裡,宣告永遠的退休;可以拿來比對自己的心臟部位,觀察左心房與右心房的結構,卻永遠再無法從冰冷的心臟裡,模擬血液如定期的潮水來至,或是愛情熱度讓心臟發燒起來的感覺了。童話裡的快樂王子,最後將鉛製的心臟送往溫暖的天堂,沒有在人世留下標本,當最後的暮色降臨時,或許,才是正確的選擇。

暮色降臨,老教授最後的那段歲月,時常就坐在研究室,看著長夜一寸寸逼近過來。沒課,我會過來陪他坐在暮色裡,喝濃郁的肉桂茶,佐英國小餅乾。談起往事,他還記得我第一次上解剖課時,全身接近痙攣的模樣,這時,只有往事還能給他帶來一點笑意,繼而我們一起驚懼於歲月的流逝無情,雙雙陷進長久的沉默趺坐。窗外他親手種植的那叢長葉暗羅,漸漸拉長身影,像宿命注定降臨的長夜,悄悄登上窗台。好像,暗夜裡那人騎著瘦骨嶙峋的黑馬過來,一隻冰冷的手搭上我們的肩膀,宣布最後一頁已經寫滿。我從不害怕這樣的結局,想像那將會是一場路途最遙遠的旅行,口裡也將喃喃念著,多年前不知在哪裡讀到,艾略特一段讖語般的詩句:「這場誕生,對我們而言艱難且痛苦,像死亡,我們的死亡。」

老教授走後的第二天,有家報紙的社會版用補白的位置,報導老教授遺囑裡捐出身體,給他任教長達三十六年的系作教學解剖的新聞,那名記者使用了一些讚美的形容詞,但字體極小,極容易就會錯過。我們開始檢視老教授的遺物,發現他的筆記裡,詳細記載解剖過每具屍體的資訊,每份紀錄都夾著一片枯乾的花瓣。分明這麼些年來,老教授曾經在紙上,把每名死者當作朋友那樣的聊著天,談論彼此生與死的訊息。身體曾經是靈魂寄居的殼,飄飄蕩蕩間,離開解剖台的靈魂,想來也帶著防腐藥水的氣味,一頭鑽進老教授的筆記。但我終於知道,老教授其實用長長的一生,只是想要教導他身周的人,同樣學會對死者的敬重吧。

老教授解剖那天,是由我執刀。有些第一次上人體解剖課的學生訥訥的躲在我的背後,想來恍惚看見,老教授正要從這個夏日午後的夢裡醒來,向他們眨眨眼。最後,解剖刀伸進老教授飽經風霜的皮膚,剝開胸膛,可以看見那顆耗竭過度的心臟,我提高音量:「敬意哪,諸位,你們看到的,可是一段故事的出發與結束。」切開腦袋,一陣溫暖的電流從解剖刀流向我的指尖,在沿著手臂神經一直奔向眼前,前塵往事傾瀉而出,有如猶不死心的蜘蛛前來結網,竟然,就是我與老教授最後的交談。

最後,解剖完成,一陣沉默過後,有學生帶頭鼓掌,位解剖台上這句疲倦的身體,獻上盛開的花朵,完美的告別演出,宣告這才是永恆的勝利。如此,總算完成對一位死者的追憶,要不然,這個萬事沉寂,飄散防腐藥水氣味的黃昏,活著,還能為死去的人做些什麼?

最後,注定是這樣的,長夜暗自降臨了。

長夜不暗,生命永傳——呂政達〈長夜暗羅〉賞析         吳玉如

防腐劑是醫院解剖室中最讓人熟悉的味道,這篇作品從從這裡切入,帶給讀者熟悉而深刻的映象,卻以「不經意的飄盪,淡去」預示一種從不消失的情感。進接著,作品轉入主角隨老教授學習解剖大體的經驗,但作者的筆觸並未觸及一般人對於大體解剖的恐怖印象。老教授的動作是緩慢優雅而充滿敬意的,「指揮交響樂的況味」引人遐想。從主角初始對老教授的印象,到已為人師之後,聆聽李斯特的交響詩,音樂在全篇的作用,彷彿時間的流動,讓整篇作品在音樂的迴旋中,不斷流露作者對於生命的體悟與對老教授的敬意與懷念。

其次,是關於蜘蛛的意象,蜘蛛匍匐於網上等待獵物的意象,似乎暗喻著生命從不停止,即使人死了,精神猶存,故事仍在,因此蜘蛛會彷彿穿過已然空洞的腦袋,想要沿著視神經爬出來,而其色彩也是斑斕的。

對於作者而言,每一具大體都不只是一具冰冷的屍體,解剖屍體的醫師必須感受冰冷屍體之下的「生命」各自有其故事與意義。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那些「永遠逝去的年代」在時間之外,始終是永恆的。

因此,解剖看似為生命的終結,但在生命之間,卻也是一種溫暖的傳承,一如老教授與主角之間。然而,作者也不禁思索:生命的意義是甚麼?生命的價值如何呈現?老教授無私的奉獻給教學三十幾年,死後捐出遺體的消息,只是在社會版中的一小段「補白」,人生究竟是甚麼?是像王羲之所說的「死生亦大矣!」嗎?所謂「年壽有時而盡,榮辱止乎其身」,不過爾爾罷了!因此生命的意義不只是一種存在,而是對「人的關懷」,而正是如此的關懷,讓生命得以有斑斕的色彩,只是生命總是不盡如人意,所以作者引用了艾略特的話:「這場誕生,對我們而言艱難且痛苦,像死亡,我們的死亡」。

「意象」的運用是全篇一個重要的特色,作者透過意象傳達幽微的情感,而其中以「長夜暗羅」這種植物貫串全文則是一種精彩的表現手法,生命的逝去盡管讓長夜注定降臨,殊不知,黎明的曙光也同時悄悄照耀窗外的長夜暗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