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評論-楊照〈聽你,說生命中重要的事〉

閱讀框線內的文章後,請以個人想法,評論作者的觀點。文長約100-1505-4

人的生命有什麼沒什麼,往往不是取決於我們去了哪、看了什麼,而在於去到看到時,我們的內在感官與記憶有多少準備。生命的豐富與否,與外在環境的關係,還不如跟自己內在準備來得密切。

很多人沒有準備好自己的眼睛,就算去到羅浮宮,也裝不進任何東西到自己的生命裏。很多人沒有準備好自己的耳朵,在音樂廳一樣聽音樂會,他就不會有感動,不會有愉悅,不會有音樂衝擊出來的體驗。很多人沒有準備好自己的心,他就無法感染別人的痛苦、別人的興奮、別人的快樂。活在這個世界裏,不同的人會和世界發生不同的關係。(楊照〈聽你,說生命中重要的事〉)

寫作說明

1.須注意本文的主旨:生命的豐富與否在於我們的內在感官與記憶有多少準備。

2.要關照最後兩句:「活在這個世界裏,不同的人會和世界發生不同的關係。」反映內在的準備度不同,感受也就不同。

3.適度引用以增加作品的層次與變化性。

4.引用文字或事例表達看法時,必須注意其與文章主旨的適切性。

5.文字力求簡潔。

6.文本先說明主旨在舉實例說明,而所舉的例子層次不同,這樣的寫法也值得學習。

【作品觀摩】一

作者認為人生命中的豐富,取決個人內在的準備,我亦認同他的想法。海倫凱勒在給我三日光明一文中,感慨身邊目明耳聰之人,竟只隨意瀏覽世界,而目盲耳聾的她卻用心「看」世界。的確,若我們沒有準備好自己的感官,就只是在虛度光陰。生命中的大小事,不分好壞,只要當下用心感受,就能目遇之而為色,耳遇之而成聲,也就有意義了。三公 尤沐惠

老師說:文字簡要清晰,但「海倫凱勒用心看世界」與「用心準備」間仍有距離。暗用〈赤壁賦〉之句子:「目遇之而為色,耳遇之而成聲」讓作品生色不少。

【作品觀摩】二

作者認為人的生命富足與否不假外求,而是取決於我們內在感官與外在環境的連結。對此,我感到十分讚同。海倫凱勒曾感嘆明眼人不懂得珍惜視覺,而他卻只憑藉著觸覺便能感受這個世界的細節與美好,我想這便是因為他準備好了自己的心,於是他與這世界便有了不同的關係(三毅 王歆貽

老師說:平實流暢而能掌握主旨的作品。

【作品觀摩】三

作者認為生命的豐富與否在於內心是否準備好去感受這個世界,我認為這是十分有道理的。人們時常欣羨成功者何以能到達如此高的成就、文學家何以能見到萬物中的哲理、藝術家何以感動於陽光的照耀,我們羨慕他們體驗到的美好,卻不曾讓擁有與他們同樣的心,反倒怨嘆自己生命的無趣,何其可笑!(三公陳季昀

老師說:「卻不曾讓擁有與他們同樣的心」可以說得更清楚一些,同時要點出「準備」之意。

【作品觀摩】四

我贊同作者的觀點,如果人沒有打開雙眼、敞開心胸,就無法體驗生命的豐富。英國詩人莫里斯曾說:「新的發現之旅不是去尋找新的風景而是擁有新的眼睛。」有些人要走片全世界才能體會沙子的美麗,有些人卻能從一粒沙看見一個嶄新的世界。這個世界並不缺乏美景,只要準備好自己的五官和心態,就能陶醉於世界的美麗。(三毅 王英瑜

老師說:引用英國詩人莫里斯的名句,收到畫龍點睛之妙。

【作品觀摩】五

我不全認同作者的觀點。總然眼前有著滿漢全席,凡俗唇舌也無法領略其精妙。弘一和尚即使是鹹苦的蘿蔔,也能吃出不凡的滋味,這是有沒有準備的差別;可是,感官與記憶的準備常來自於經驗,如徐國能〈第九味〉的曾先生嚐遍了天下美味,才能擁有不凡的品味,故我認為去了那裡、看了甚麼也是重要的,這些冶煉我們的品味和感受,但若一直沒有和這世界發生關係,那經驗也是枉然(三公 楊宛芸

老師說:想法特殊,但要注意事例的適切性,如:「總然眼前有著滿漢全席,凡俗唇舌也無法領略其精妙。」則宜再商榷

【作品觀摩】六

一群人結伴欣賞一場展覽,結束之後,有人深受觸動,而有人卻覺得徒然浪費時間,明明客觀條件相同,卻有不同的感受,其原因正如文中所述,是內在準備的差異吧!而在我看來,這所謂的準備並不單指事前做了多少功課和調查,而是一個人從出生到那個當下所有人生經歷的累積,以及當時是否懷抱著一顆等待被觸動的心。(三毅 陳景立

老師說:文字可再簡潔,並嘗試引用事例或名言。

【作品觀摩】七

感受是心理與物體交流的過程,這是人與錄影機不同之處。作者所言內在的準備,指的應是一種心理上狀態的調整,是一種學習「感受」的實際作為,更特別的是,透過這樣的準備,人的心理將出現各式的狀態,也才會與世界發生不同的關係,這樣的觀點提供了我們對「感受」的另一種想法。(三公 陳詠佳

老師說:想法不錯,但對作品的詮釋稍多,個人的評論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