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過了漫長的冬雨季節, 又面臨每年3,4 月間台灣沙塵暴最多的時後,來源是來自含有汙染物的大陸北方「空氣懸浮微粒」或氣膠。環保署發現氣懸粒子與臭氧已成為臺灣空氣品質不良最重要污染物,與工業污染如營造業、石化業、發電廠、垃圾焚化廠、以及車量排放有密切關係。氣膠經化學作用會形成硫酸鹽、硝酸鹽微粒等稱為「二次氣膠」。懸浮微粒的粒徑在 10 微米以上,常因重力作用而較快落下,稱為落塵 (Dustfall)。其移除機制主要是沉降作用,包含濕沉降與乾沉降兩大類。前者指的是微粒隨著雨、雪、霧或雹等降水型態而落到地面者;後者則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從懸浮微粒藉由碰撞成長,粒徑與質量增大,受重力吸引而自天空落下。在夏季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下,不利於污染物之擴散,懸浮微粒濃度較高,因此容易造成空氣污染。
中部地區落塵發現:落塵之主要礦物除地殼元素為主外,K、Mg元素應與施肥有關,Na、Si元素可能來自海鹽結晶,因區域不同另有Pb、Zn、Cu、Ni、Mn、Cr、Ti等元素,其原因應來自汽機車排放及零件磨損產生,Ti元素易存於落塵PM10。落塵溶液之pH值除德基水庫區接近中性,其他採樣區為5.5-6.0。秋季落塵之pH值最低,導電度值卻最高;落塵之可溶性陰離子濃度也最高,NO3-及SO42-累積並溶入落塵溶液。(中興大學2002年研究)
看來春夏秋也不一定是好日子,下雨天才有洗滌環境的重要功用,只不過酸雨又是另一個問題,正本清源之道還是減少人類過度的工業或開發活動。 中國大陸估計生態的汙染已經達GDP 的5 %,而且已經在減少未來高汙染工業的投資,從公共財務角度來看,也是相當值得的吧!
落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