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布達佩斯參加行為醫學之國際研討會,其中對”健康行為反變的理論和方法” 很有所感。主講者首先提到一個人的目前狀況和他過去的行為有很高的相關性 (r = 0.72)。他解釋:「意向」在「行為」之前,每一年新年,許多人都會有新願望,例如減重三公斤,還是每天騎自行車 20minutres。有些人會討價還價:如果給我一些支援(資源),我就會做… ..。而節食過後,卻大吃巧克力者之補償心態也常見,因為「意向」經常是不穩定的。
有一位孕婦不斷吸煙,但抱怨鄰近電鑽噪音對其胎兒的危害,這樣的風險認知,怎麼可能會有一個健康的結果嗎?吸煙使我放鬆、酒精帶來友誼,這些樂觀的偏見,應該要導之以決策平衡 (理性選擇)而不是訴之情緒。風險認知不是一種行為,但內心開始預期結果就是行為的開始,例如預期之獎賞或悔恨(如果吃的少,我會感覺更好,或我不後悔) ,(如果我戒煙,我會感覺更好?) 人通常對他人的風險判斷評級比自我較高,因此要教他們正確認知風險,但風險認知是不足以改變意圖,風險溝通(令其害怕)可能較有效,但須結合何時、 如何以及在何處執行哪些行動 —例如齲病風險溝通 + 容易操作的牙科保健方法,用樂觀的回饋方法增進意圖 (=恫嚇+指導行為),才是較好的風險溝通。樂觀很好,但沒有能力和行為也沒有果效。「自我效能」是指自信能管理未來的情況,其3 要素為能力、前瞻性、行為,而 “有所不為”也需要大的自我效能,提高自我效能的方法包括: 獎勵、掌握經驗或替代的經驗以及口頭鼓勵。
「規劃」常在有了意圖之後,行為之前:什麼時候,那裡,如何…(各種行動計畫),而「應對計畫」是一種比「行動計畫」效率更高的戰略。例如目標設定之後之持續努力時所面臨的障礙和從挫折中的恢復。如果他是已經有意願者,則要協助規劃所有 H(如何、何時. …在特定情況下)。如果他已經是已行動者,則需要協助行動控制和預防行動,如鼓勵在日曆、日記、週記上的標記,並克服行動中所遇到之壓力,支持者須有回饋、評論。自我效能的作用在以上各階段到處都需要,而自我效能和行為之間的互動何者為先? 就像雞蛋和雞,難分軒致。
B.Franaklin1784 所寫的自傳即說在他年輕時(1728) 為了幫助自己沒有錯誤的生活的,免得強烈欲望勝過理性,即訂定了十三項美德: 節制、自制、靜默、條理、決斷、簡樸、勤勞、誠摯、正直、整潔、寧靜、道德、謙遜,並寫在小冊子裡,稱為「守秩序的方法」,每星期每一天都寫下他不能去實行的那一條德行,擊敗這些錯誤的成果是反映在所寫下來的錯誤越來越少中看到自己的進步。
看來這些複雜的理論也不難,我認為健康行為改變最重要的都是去行,可以做些事來克服困難 …知難行易也! 主講者說;習慣性的變化是一個非常有用的目標,我想習慣則是第二性格,只要有決心、恆心就一定可以成功。最近紐約市長為控制肥胖規定戲院不能販售超過475CC 的飲料,有人反映:管太多了, 主講者大概會說:不懂理論或者搞錯方法了?。
(相關理論請參考http://www.psyc.de/worksho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