姪兒及班上同學組團參加(國)中學論文比賽,以 “過勞”為題製作訪問、網頁搜尋、資料整理等獲北北基入選獎,指導者之一的我同期間再次讀到啟發良多的香港楊牧谷博士的「讀書這玩意兒」一書,覺得可以印證在學習與撰寫論文方面。

該書指出現在能夠懂得怎樣讀書的人只佔小數,而我們確實需要更多的學識來應付生活的挑戰,讀書就是迎接挑戰的最佳裝備。他以輕鬆幽默的筆觸,記述他求知的經歷和多年的讀書心得,教人突破舊日書讀不好的桎梏。

以上述研究為例,學生需要先打好基礎,包括略讀經典書籍、索引,再精讀參考文章、製作劄記與心得、大綱、請教人(專家或可能反對者)、辨明哪些是要研究的範圍,哪些不是,能知道近代的進展及限制所在,而後提出正確的問題,正如老子說「為學(需)日益」。他鼓勵學生學習使徒保羅『只有一件事』的精神,如苦行僧似的專心一致、不以世界的掌聲、名聲為獎賞,並且要有自我紀律,才能產生執行力和競爭力,沒有紀律將成一盤散沙。

如大家熟知胡適曾言「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深」,楊牧谷另外提出葫蘆的理論(葫蘆型狀=金字塔+倒金字塔)。葫蘆底部意味著打好知識之基礎。葫蘆的腰部等於發現新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或研究之結果。而纖腰以上則是知識的誕生,楊牧谷以牧養高崗上荒谷中,流離失所的迷羊為職志,因此他舉牧羊為例說明:知識可以意象(image)成形,如「耶穌是好牧人」屬物理(physical)層面之知識,一般市井小民都了解;在其上層則屬於較抽象之經論 (paradigm) 即主耶穌是來保護、看顧、餵養、引領跟隨他的人(羊),此為理論層面之知識,因此學習耶穌的教會就依此經綸發展出靈恩、執事、福音、宣教等事工。至於信心醫病、死人復活、趕鬼等則屬超理論層面。此例子教導我們即使在較低的層面獲取知識者,也不一定會了解較高層面的知識。因此讀書研究者除需要戮力學習、群策群力之外,也應該時刻保持虛懷若谷之態度。

但是讀書、研究也不是人生的唯一道路, 希望你不會因此壓力太大而過勞了!

Loading

為學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