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SJWEH 發表研究,目標是探討與工作有關的身體和心理社會因素與職業人群的特定肩疾病發生的 exposure–response 關係的定量評估。經由文獻的系統回顧對工作型態、 體力負荷和心理社會方面的因素和二頭肌肌腱炎、肩袖裂傷、肩峰下撞擊症候群 (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 SIS)、 肩胛上神經壓迫疾病發生之間的關聯作探討。肩關節疾病之間的定量的方法乃以勝算比(OR)或相對風險 (RR) 表示。結果顯示–
1. SIS 的發生是與力量要求 > 10% 最大自願收縮力 (MVC)、 提舉 > 20 公斤重且 > 10 次 / 天,和高負荷的手部施力 > 1 小時/天 (OR 2.8–4.2)關聯。
2. 肩關節的重複動作,重複動作的腕關節手 > 2 小時/天、 hand–arm 振動和用手超過肩部高度,顯示與 SIS關聯 (OR 1.04–4.7).
3. 上臂屈曲 ≥45 ° ≥15% 的時間(OR 2.43)、用力的活動 ≥9% 時間或週期性指用力抓捏工作> 0%的時間也與SIS 有關連(OR 2.66)。
4.高的心理社會工作的需求也是與 SIS 相關聯的(OR 1.5–3.19)。
魚類加工行業工作在肱二頭肌肌腱炎以及 SIS 有高風險 (OR分別為2.28 和3.38),在屠宰工作和檳榔辣椒葉撿拔者 與 SIS 的發生有關 (OR分別為5.27 和 4.68)。沒有一篇文章描述工作職稱/風險因素與肩袖斷裂或肩胛上神經壓迫的發生之間的關聯。
結論認為高重複性工作、用力的工作、不良的姿態和高的心理社會工作需求是與 SIS 的發生相關聯。
SIS多見於40 歲以上,又名疼痛弧症候群,肩關節外展60~120度之間才會疼痛,併有脆裂聲,疼痛經常在夜間,過多的負荷或長期累積性損傷使肩峰下關節內的壓力增加,可出現肩峰下滑囊炎、二頭肌肌腱炎等,此兩種疾病則明確屬於我國職業病種類表,如保守治療無效時則應該以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