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性骨骼肌肉傷病之病人經常利用復健及物理治療來減輕疼痛、改善症狀、增進功能。物理治療,就是利用光、電、水、冷、熱、力等物理因子和運動治療,來治療病患的問題。歸納起來,物理治療的方法如下七類:
(一)光療--紫外線、低能量雷射;後者可用來治療各種軟組織疾病,如 肌腱炎、 肌肉肌膜疼痛症候群等,其成效約為 75 ~ 80% 。
(二)電療--低頻電刺激、中頻干擾波;採用中頻波的原因是穿透皮膚較容易,對皮膚的刺激也小,電流強度可以調得較大。研究顯示,電刺激對於下背痛、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韌帶扭傷、肌腱炎(如網球肘)、肌肉及肌膜疼痛症候群等有顯著的成效。
(三)水療--溫水療、冷水療、熱水療、冰水療、冷熱水交替治療、水中運動治療。除了利用水的熱度來降低肌肉痙攣,減輕關節疼痛之外,水還具有浮力及黏稠度。此特性使水療能提供患者同時做各種運動而不致傷害關節。
(四)冷療--冷敷、冰敷、冰按摩、冷氣治療。適用於急性關節炎或骨關節急性外傷,及運動治療後會有疼痛、腫脹的現象。
(五)熱療--淺層熱療透熱深度小於一公分,包括熱敷包、熱水袋、烤燈、紅外線、電毯、蠟療、微粒療法等;深層熱療又稱為透熱療( diathermy ),其熱量可深入三到六公分,包括短波、微波(可震盪人體組織內的水分子)及超音波等。功效有(1) 減輕疼痛 (2) 降低肌肉痙攣 (3) 減輕關節的僵直感 (4) 增進膠原組織的延展性,以增進關節活動度,(5) 增進血液循環等。
(六)力療--操作治療、牽拉運動、牽引、按摩等。乃是由醫師或治療師施力於病人的關節,以改善關節活動度、增進關節功能及減輕疼痛。牽引治療則分頸椎牽引與腰椎牽引,通常用於有神經根受壓迫時,利用牽引拉長及放鬆脊椎旁之肌肉與韌帶,使椎間孔變大,或形成負壓促使突出之椎間軟骨復位。
(七)運動治療(Movement)--包括增進關節活動度的運動,又可分為:被動關節運動,輔助性的主動運動,主動運動三種。以及肌肉訓練的運動亦可分為三種:等長運動;等張運動,即是運動前後,肌肉的張力保持不變,但肌肉長度與關節位置卻隨時改變,一般使用啞鈴或沙包來訓練肌力即是等張運動;以及等速運動,即固定之角速度下運動。
引用 復健部林銘川醫師演講資料 (台大醫院家醫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