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以人才為本』,在醫學上醫師的素養更攸關病人的生死。過去中醫以師徒制來教學,望,聞,問,切經驗之累積是為成良醫之基礎。現代的醫學,則分科綿細,講究以證據為基礎,並且使用各種設備儀器來做必要的檢驗,對症下藥。醫學教育不斷在改革之中,例如在SARS之後,就將專科醫師拉回,強調一般醫學的基礎建立必須先確立。因此有一般醫學的教育以及專科 (或次專科) 醫學的教育的分野。
擔任老師的不只傳道、授業、解惑,也常被要求扮演好的Mentor (導師),關心他的學習、生活、健康與就業,又就跟師徒制又沒兩樣了,如果更刻骨銘心的講,就幾乎是需要當自己的孩子教了,但何其困難呢?
依照醫策會教師的建議,教導者要用心,才能了解學生的心,教導者要能先有同理心才能使學生願意受教,教導者對於學生的學習效果要適時的回饋,採用描述,互動,鼓勵以及三明治的原則(Positive-Negative-Positive),起頭先讚美、中間講你所觀察到他的問題或缺點,提出問題或改進建議,最後還是需給與學生肯定。同時要注意「勸過於私下」之基本原則。
依照CDC 教師的建議,教學訓練計畫要有目標,資源,同於對於學習目標要確立,例如醫學強調competency-based training,因之而訂定訓練計畫與時間表,同時不要忘掉要能客觀評估訓練計劃之果效,這包括:動機(風險 vs 利益)/知識/目標/過程/應用/變成學生技能,對於行政之處理也要週到,最重要的仍然是激發學生的熱情,不要流於標準程式的迷失當中。
從我自己當教會小組長到這幾年來擔任訓練醫師以及兼任老師,教導職業醫學之鑑定與實務,也有10+位訓練醫師及2~3位研究生的經驗,將來如果要將職業醫學更擴大,可能就是需指導20個學生的20倍了,老師是否清楚知道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了解學生的意願及需求? 其實就跟傳教一樣,因為如果教與學能激發學生的動機, 對學生有遠大的期望 ,使學生從Novice (信徒)->變成Practitioner (門徒)->甚至於Expert (使徒),成為一位人格剛強的人,就離一位偉大的老師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