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為29歲女性,其自述在手術室工作中再將器械由case cart 搬至方車上時 出現右手腕外側疼痛的情形, 但是還是忍痛繼續刷手跟了兩台手術。下刀之後, 由手術房內的骨科醫師初步判定及MRI檢查診斷為三角纖維軟骨損傷並且予以鋁板固定。 但是一星期後未有明顯改善的情形, 於骨科門診就診並打上右手長石膏。醫囑為休養6週。

根據進一步的問診,個案在骨科開刀房擔任刷手及流動護士的工作,主要負責手術前準備,術中及術後的作業。需要有用雙手搬取重達15至20公斤的器械盤。通常是用雙手搬運器械盤而傳遞器械是則是用單手,右左不定。一天重複次數不定,有時一台到可超過15次。一天大約有4至5台手術。

另外,在個人病史方面,目前無使用藥物的情況也無特別工作以外的腕部受傷的病史。然而由於不能確定特定的致傷機轉,因此本中心人員至開刀房進行實地訪視模擬骨科開刀房的作業程序。據個案陳述其可能的暴露因子包括:搬運包盤動作,每次負重 3 -18 公斤不等。每一台刀有18-20次這個動作。每天至少有80-100次。勞研所的測量之資料處理應用Viewlog分析程式兩位受測者之作業姿勢皆是偏向尺偏(ulnar devation;以伸展/屈曲角度之APDF而言,兩位受測者之作業姿勢皆是偏向伸展(extension)。 右腕尺偏ulnar deviation 的次數多於radial deviation。

根據文獻資料,三角纖維軟骨損傷和重複尺偏負重(repetitive ulnar loading) 有關。例如, 體操選手, 網球, 曲棍球等常常需要有負重時手腕姿勢為偏尺側(ulnar deviation) 的動作。 另外, 手部受到衝擊時為偏伸展(extension) 或偏下翻(pronation) 的一個角度或是 fall on an outstretched hand時也會造成三角纖維軟骨損傷。

因此根據實地訪視及測量的結果, 個案確實有重複尺偏和伸展時負重的情形, 可以推測個案有足夠促成其腕部疾病的暴露因子, 符合一致性。

個案目前已可復工,建議先調整至較輕便之工作,並回環境職業醫學部門診就診,以便評估復原的情況及進一步計畫復工和職能治療。工作人員避免工作中雙手或右手搬重的動作,建議方式如下:

① 放置包盤時,將工作台移至cast cart旁,減少持續抬舉與搬運包盤的時間。

② 傳遞器材時,建議另一隻手協助手腕的穩定度,減少ulnar deviation 所需承受的重量。

Loading

三角纖維軟骨損傷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