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化學性或物理性危害,骨骼肌肉危害的職業因子之評估缺乏可靠之評估方式。一方面是暴露與致病之理論基礎不足,一方面也是人體動作太複雜,難以評估所致。
舉常見的兩類職業疾病,例如腰椎間盤突出,除了每天2公噸才能達到認定標準外,對於搬運的時間、姿勢、與物體之形狀也只能大略評估。前述化學性或物理性(例如噪音)危害,都可以做單次以及長時間之測量,也可以做工作區域以及勞工個人之採樣。腰部骨骼肌肉疾患危害評估在德國已經發展認定之暴露指引,將抬舉、攜帶、彎腰以及操作姿勢納入計算,我國參考之只要計算出一生累積暴露 > 25X 106Nh也可認定為職業病,德國將搬運5 kg以上方納入計算(有點像噪音計算dose 之概念),比我國規定的每次搬運20 公斤較鬆。上述之評估不外乎利用各式軟體、照像對照等來估算單一動作靜態負荷,再加總所有不同時間、動作之結果。因此也會有估計之誤差存在,包括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紀錄與分析等。
在手部疾病方面,例如肌腱炎或腕道症候群,暴露評估的重點是反復頻率以及施力,例如每分鐘應反復10~20次以上之動作,手指施力1kg 、手腕施力10kg 等數值,在不同之基準也都有出入,有些甚至直接以觀察法來評估之即可。目前能定量的方法乃以體表肌電圖來量測上肢肌肉其角度與肌肉收縮力量,再經過訊號放大收集而計算之,此我也曾參與過在我國IOSH 之一些研究。但是因為感應器(sensor)太貴,干擾訊號仍多、只能記錄大肌肉群、無法直讀數據、且電線甚多、容易故障或損壞,因此不容易大量推廣。
未來是否有可能開發出輕便(薄)、兼具靈敏與正確性、且易於偵知、計算大、小肌肉之收縮力量與頻率的感應器與記錄器(甚至為即時、動態、無線)? 以時下相當受歡迎、大流行之運動遊戲軟體Wii的功能來看,技術似乎不是困難,看來人因工程/職業醫學界也需要有人努力開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