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上是養鳥相關的行業, 或是(禽)獸醫,要注意防範~
鸚鵡熱(Psittacosis;Parrot fever)又稱鳥病(Ornithosis),是一種細菌性人畜共通傳染病;可能在家庭、寵物店、鳥類飼養者、鳥類展示會及鴿舍中爆發。1879年首次於瑞士報告,之後英國、歐洲、美國及中南美洲等地區相繼發生,香港也曾傳出病例。潛伏期約5~28天。臨床表現不一,大多一開始以類似感冒的症狀來表現,如頭痛、發燒、發冷、肌肉痛、咳嗽等等。少見的症狀還有脾腫大、胸痛,以及相對性心跳過慢等等;較常見的嚴重併發症有腦炎、心肌炎、靜脈炎等等。
致病原是鸚鵡熱披衣菌(Chlamydia psittaci)。流行病學
1、世界性分佈,但較為罕見。自1996年,美國每年通報的病例都不到50例。
2、臺灣病例概況:民國97年確認1例;民國100年2月確認1例。 傳染窩主要存在觀賞用鳥(如:鸚鵡、金剛鸚鵡、鸚哥、小冠鸚鵡等)及部分家禽(如:火雞及鴨。外觀健康的禽鳥也可能帶菌並排放致病菌,特別是處在擁擠或運輸的環境中。傳染方式主要因為人類吸入受污染的飛沫或塵土而感染,例如:吸入已感染鳥類的乾燥排泄物、羽毛上的粉塵;而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則很少發生。
符合下列三項通報條件之一者即符合通報定義:
1、有相關禽鳥接觸史,且符合下列典型臨床症狀之一部分或全部者:
(1)發燒、頭痛、肌痛、乾咳、出疹、呼吸道疾病等。
(2)X-ray檢查下可見肺炎。
(3)偶爾有脾腫大、肋膜炎、腦炎、心肌炎及血栓性靜脈炎等。
2、前項之接觸史或暴露史未知或不明,或無典型之臨床症狀,而相關臨床檢體經實驗室檢驗,符合下列任一條件者:
(1)在符合安全等級(P3)實驗室下自病人檢體(痰、血液或屍體組織)培養分離出Chlamydia psittaci。
(2)MIF IgM抗體≧1:16或兩個星期後IgM抗體≧1:32或抗體價數4倍以上增高。
3、雖未符合前二項條件,但經醫師診斷在臨床上極度懷疑者。
病例分類:
1、疑似病例:符合通報定義任一項者。
2、確定病例:疑似病例經實驗室檢驗確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