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開刀切除椎間盤,治療椎間盤凸出(HIVD)所造成的坐骨神經痛或椎間神經根壓迫,早已是一個制式的手術,效果立竿見影,成功的治好很多椎間盤凸出症。不過,臨床上總是有一些個案,切除了椎間盤,卻症狀依舊;「梨狀肌症候群」(Pyriformis Syndrome) 很可能就是這個疑惑的答案。
早在1928年,Yeoman醫師在討論 薦腸骨關節炎(SI arthritis)與坐骨神經痛的論述裡,就曾主張梨狀肌症候群也是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之一。梨狀肌是骨盆內的一組扁圓、三角錐形的肌肉,從第二至第四薦椎的前緣(骨盆內)發出,斜向後走、穿過坐骨裂孔,落腳在股骨大轉子粗隆的頂端;(圖示) 它有幫忙髖關節外轉及外展的功能,是解剖學上骨盆腔後壁的一部份。
同樣是源出於腰、薦椎的坐骨神經,在要繞行至後方時,必須穿越梨狀肌,才能從臀部一路直下至腳,坐骨神經有可能被梨狀肌夾擠、壓迫 或因梨狀肌肌炎的波及,產生與椎間盤凸出極為相似的神經症狀。臨床上的確有一些坐骨神經痛的病人,只要在梨狀肌的壓痛點上(屁股的外上方) 注射類固醇,就像肌腱炎打骨針一樣,就藥到病除了。而文獻上亦有用開刀切除纖維化的梨狀肌,解除壓迫(即減壓),成功的治好坐骨神經痛的報告。

估計坐骨神經痛的診斷裡約有6%是梨狀肌症候群,比例不高,值得注意的是,梨狀肌症候群似乎容易在中年婦女的身上發生。有些病人甚至很明確的自述在某一次生產過後就開始會痛了;推測這或許與懷孕後期,或生產時骨盆的充血、擴張、產程的用力、…..等造成梨狀肌的受傷或肌炎有關,唯仍缺進一步的驗證。有時候,由於臀部跌坐於地面時犁狀肌可能受傷。導致肌肉裡出血形成血腫。肌肉開始腫脹並且對坐骨神經施加壓力。不久後血腫消失了,但是肌肉已經痙攣也是成因。復健治療例如:深層推拿(將痙攣的肌肉予以放鬆)、牽拉運動(回復肌肉失去的彈性)、關節鬆動術(長期疼痛造成關節僵硬,以此增加其活動度)、復健運動(跟徒手療法有相輔相成之效,加快治療效果,並減少再發的機會)可能較有效果。

Loading

類坐骨神經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