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針對台北市某一社區,蒐集該社區事故傷害資料,包括事故傷害死亡率、醫院急診事故傷害個案、警察局交通事故。將事故傷害資料統計後,提供社區領袖票選優先議題及其影響因素之重要度及可改變度。參照PRECEDE模式(如下字首),依序進行流行病學診斷,行為和環境診斷,及教育和生態(Educational/Ecological)診斷(Diagnosis),建構(Construct)完成該社區事故傷害問題之評估(Evaluation)。
結果:在流行病學診斷方面,該社區與事故傷害有關之議題以「跌倒墜落」及「交通事故」為優先;跌倒墜落的高危險群為10歲以下小孩及70歲老人以上;交通事故的高危險群為20-29歲機車騎士。在行為和環境診斷方面,老人跌倒之行為因素為精神不佳,環境因素為居家地面的濕滑;小孩跌倒之行為因素為沒有大人陪伴或大人沒注意,環境因素為居家或浴室的地面濕滑。機車交通事故之行為因素為違反交通規則,環境因素為天候光線不佳。在教育和生態診斷方面,所有前置因素(Predisposing)、增強因素(Reinforcing)及促成因素(Enabling),分析其重要度及可改善度之後,找出應優先改善之項目為:老人居家跌倒為浴室沒有把手或防滑墊未固定;小孩跌倒為主要照顧者防跌知識及警覺性不足;機車交通事故傷害為警覺性不夠及安全認知不足。
公共安全促進模式(I)-找出明確可改善之問題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