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 資訊策略規劃,它定義了一連串新的應用系統並組合,由此組織便可指導其業務,可使組織能在競爭的環境中,找合適的策略資訊系統,強化競爭優勢,達成它的企業策略。因此必須完成下列事項:
- 設定IT 目標
- 評估環境
- 評估現存系統的可用性與能力
- 評估組織目標和策略
- 設定IT 目標、策略、政策
- 評估IT 的潛在影響
最早的企業系統規劃是由IBM 發展,主要處理兩大架構:企業流程與資料類別,此一BSP 約有以下步驟
(1) 研究小組:將文件標準化
(2) 主管發起人: 檢視目標、針對數量與品質回顧、評估企業問題與利益
(3) 研究小組: 取得共識,確認文件、資源、計畫
(4) 主管發起人:論證企業需求、證明擔保
另一說: 資訊策略規劃階段有起始(批次自動化)、擴張(連線)、控制(針對不滿意處)、整合(對被服務者收費)、資料管理(資料價值與分享)、成熟(成本可負擔、變成策略一部份)等六階段(Nolan)。
第二階段 資訊需求分析 -確保不同的資訊系統、資料庫、網路能夠整合與支援決策作業,第一步須先找出能支援現在和未來之決策、作業的資訊有哪些,需求分析的五步驟為:
1, 定義子系統
- 發展子系統之矩陣-即各程序間的關聯性,包括管理與決策責任
- 定義子系統評估資訊需求, 並對管理者做訪談
- 定義主要的資訊分類(特別要區分開低與高收益的資訊), 並對應到相關的訪談
- 發展資訊(應用程式)/子系統的矩陣(架構清楚、無重複或無法銜接)
第三階段 資源分配,資金包括兩類 (一)現行專案或基礎建設之確保 (二)
新專案、維護或修正現有系統,或基礎系統之未來需求,能加以做最好的資源分配。考量ROI,成本/效益,內部計價與線性規劃(Ch13)
第四階段 專案規劃,計劃管理-如使用要徑法critical path method(CPM), 或計畫評核術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 (PERT) 或甘特圖。
一般公司大多會經歷此四階段, 是發展新系統中應用系統組合的基礎,此模式將原本抽象的概念轉化成實際的活動,可對每一階段加以控制。
IT 規劃的四階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