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他弟子所寫,Drucker 序言說1964 年其擬出書「Business strategy」時, 主編和他講說 strategy 是軍事用語,因此就改書名為 「managing for results」, 不料幾年後來尼克森政府將軍事策略轉到商業運用,一下子”策略” 就風起雲湧、遍地開花。1918年孫文在提出中華民國之建國方略(包括心理建設、實物建設、社會建設)時就沒那麼困擾,因為搞革命、軍事行動..哪個不需要策略,虛虛實實、聲東擊西的策略 (36計etc.)以及兵法:先發制人或是後發先至、不戰而屈人之兵、朋友與敵人、運籌帷幄於中,決勝千里之外…等策略。
策略本身包括使命、願景、目標、目的、….等,其實策略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發展獨特之能力、保持競爭優勢、創造價值。Peter Drucker 認為今從零散、全球化、轉到自由化時期,往後對傳統挑戰,包括以「同盟會」(難不成和孫文一樣搞革命?) 策略性整合,以技術合約、合夥、外包、垂直整合…等方法,發揮少量投資 (以少擊多) 攻占市場,特別是開發中國家之市場,將是未來策略之趨勢。
策略也即是以不同的方法做事,因此有些寡占的策略利用政府的關係而成(走後門?),但是政治、法令、社會文化之風險何時會來到則未知。無論如何,以成敗論英雄而言,波特的五力分析:新進入者、顧客、供應商、替代產品(服務)、現有競爭者,其實還是有些「(鴻)紅海」戰術,每個工商企業有其產品、顧客類型、地理位置、成長階段 (新生、成長、成熟期),也都會分析自己的SWOT。希望增加市場占有率(例如HTC 等就即將NOKIA趕出市場了)。
Peter Drucker 說希望學習策略的人是「價值平衡」的人,也就是說要有使命、願景,同時也要有能力達成具體的目標。Peter Drucker 1909年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父親是經濟學者、母親是醫生,在奧地利及英國完成教育,1929年起,二十歲以後,以作家生涯展開人生,2005 年高壽95歲逝於加州,他也是一位基督徒,似乎他的「策略」也可提供牧者、會友於傳道、工作時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