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近期報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關注如何降低赤字以及財政改革。他說過去十年,美國中等家庭的收入減少五%。美國貧窮率由一九九九年的一一.九%,攀升到二○○九年的一四.三%。高中畢業,中等收入的男性薪資減少一三.五%,美國貧富差距巨幅惡化,他認為未來財政改革方案的第一個原則就是:絕不接受任何傷害底層民眾的稅改;必須小心任何加重中產階級負擔的稅改。我讀到R.G Ehrenberg 所寫的「現代勞動經濟學」開宗明義講到總體經濟學的概念,國民生產毛額(GDP) 乃是等於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外銷;其中房地產市場也算是投資(?),而政府支出不包括社會福利補助、失業保險等轉移性支付。消費為自發性消費、國際消費傾向、可支配所得所加總而成。因此在兩年前因為財政危機導致經濟衰退時,也就是凱因斯所講的總合需求減少時,企業的產出和民眾的花費減少了,而失業率增高,勞動市場人力減少,而勞動市場乃是勞工契約期時間以獲取酬勞,因此勞工可支配所得也減少了。
史迪格里茲認為美國頂尖一%的人,分走了五分之一的「美國派」,但透過減免或租稅漏洞,他們的有效稅率遠遠低過官方標準。因此稅制應該朝向更公平發展,現行的稅制對股票股利與資本利得課低稅,多數好處由高收入美國人享受。而政府紓困成為過去三十年,全球經濟的常態,因此全球政府可以考慮對金融業課徵新稅。在現代經濟社會,環境不是唯一會產生外部損失,該課稅的行為。他還特別點出一個製藥產業:由於健保法案限制政府與這些藥廠議價的能力,未來十年,全民將支付總金額超過一兆美元的費用給藥廠,金額之大,將對其餘科技產生預算排擠與資源扭曲。
我在博士班課程當中修過「醫療經濟學」,個人研究題目也曾參與「職災失能殘廢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最近當紅的二代健保也演變成是否衛生署變成第二個財政部,混淆保險與福利制度,而向人民/企業另課徵健康稅,以及真正富有的人,是否政府課稅不足? 的政治議題。 我國就業率雖稍回升,但房價、物價炒作攀升之後,台灣有百萬勞工在當過勞或者窮忙族!
其實許多國家都有類似之情形,沒有真正的投資的炒匯金錢遊戲團體(如索羅斯),只會造成有實質生產貢獻的外銷企業與其勞工酬勞/健康造成巨大傷害。社會的金字塔化與不公,背後是因為利益團體只顧私利,不顧國家。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社會對於民主政治,將會愈來愈懷疑。說到底,政府與人民所面對的問題並非經濟,而是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