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美國的民主」這本書,回憶在美國進修半年期間(1998),所遇到的幾位美國人給我美好的感受。首先是Ann Devoe 她願以將自己的房子租給我,並請朋友接機及事先清理屋內狗毛,雖然到紐約工作不順又必須回家鄉來(反而沒房子住了!),還是想自己另外租房,直等到我們因不習慣狗味主動提出退租,她才誠實告知實況,也不拿我們押租金。第二位是鄰居白人老先生Tom,我們第一天搬到他就熱情的邀我們去他家坐,並且兩次熱心載我去選購中古車, 載我去第一天上班。其三Pat,她大我們十歲,沒結婚但曾到中國宣教,教導我太太如何去哪裡學英文,邀我們去公園參加她的生日party,幾次邀請我們去家裡做客、作藍莓派分享,同去露天音樂會等。第四Gary 牧師及太太,邀請我們去他家、教會、小組、公司,分享他的家庭、工作與服事,得知他於我回台後不久即將新購房子換小房子,並以七旬之耆經常往返俄羅斯奉獻作福音工作。第五Shiro,我參訪機構的導師(日裔美人),不但讓我住他家、協助考駕照、辦保險,還借我家具使用半年。第六 Hsiao博士及夫人,明慧姐於參訪 Morgantown NIOSH 時在家她家食宿了四天,並邀我查經送我自用書籍。最後,我們每週常去的辛城中國教會裡的師母、弟兄姊妹也多是熱心、友善的。

這些美國人,傳承從歐洲來的清教徒,根據聖經的教導行善,我歸納其共同的幾個「美德」大約是:

(1) 用愛心說誠實話、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幫助那些信心軟弱的人。

(2) 付出自己的愛去愛人,因為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

(3) 能分別是非,因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結滿仁義的果子。

(4) 見證出聖經很多寶貴的特質,如忍耐、恩慈、謙卑、溫柔、饒恕、公義、聖

潔、包容、信心、盼望等等。

(5) 在行為和誠實上相愛,而不只在言語和舌頭上。

(6) 不求自己的益處,也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7) 能赦免人。

這段回憶讓我充分感受到愛,只不過,回到台灣後,很快的就覺得人人險惡,防人之心不可無,感慨之餘,又漸漸忘了所領受的愛的意義。猶有進者,因為環境充斥著遺傳下來的劣性(如到處可見的宮庭, 世家劇),讓我完全忘了人際關係可以如此和好、不鬥爭。因此希望當生氣、不能忍耐、不能付出(捨己)、想算計、要講虛委,場面話時,能提醒自己: 『…What would they do? 』

Loading

彼此相愛的功課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