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交通事故一年死八千人,火災死亡2000人,從工廠到食品安全,風險管理這十幾年成為一個顯學。評估風險的方法有學術的,也有較實用的,FMEA即是此類設備如失效後果之風險分析工具。重要的意義在於防範在先,不等災害發生,而職業傷病殘的診斷則屬於後者。台灣工業安全的情況沒有英國、日本好。北區研討會專家說安全績效英國最好,倫敦從舊廠改建奧運場館房並無死亡職災,但台灣蓋五楊高架死十幾人、台灣大學蓋社科院死亡勞工二人,這到底差別何在呢?
風險管理的內容主要有四項:人、物、設備、環境,而實際的做法依序為(逐項)辨識、評估、控制,目的是減少嚴重性、可能性、風險等級。管理、評估或審查者最首要的工作是學習鑑別分析技術並累積經驗,在製程改變或更新時就是最好的學習時機,多數工廠都有一些好的安全作為值得觀察學習。目前我國已建有中小企業安衛資訊網、風險評估精靈,製造業簡易風險評估,從過去輔導經驗尋找類似作業。雇主要依其風險等級做必要改善、工程防護或行政管理。
在嚴重度分級將重大洩漏、或導致一死/三傷認定為最嚴重,其次為導致職業病之發生,以安全著名的美國杜邦公司幾年前都還發生幾件爆炸及死亡事件,乃因不查管線堵塞壓力上升,以及儲槽未淨空完全。因此在化學險控管方面不可不知相關之全球調和制度(GHS)。世界衛生組織所認定的毒化物質共有19,000 種,我國勞動部國家化學品79,000種,其中具物質安全資料表(MSDS)危害物 4200 種,有危害標示通識3200 種,有官方允許標準500種、測定方法者350種,這些是供應商依法必須要提供的。尚不包括農委會及環保署各約300種農藥、毒物以及衛福部未完整公告之食品、香煙添加物五千種以上,因此需要積極建立化學品分級管理(chemical control banding)。在聯合國化學品危害辨識資料共列出化學品28種危害,其中與人體相關十種,定義在紫皮書當中。
化學物質危害控管的幾個步驟是:
步驟一、選擇危害群組(abcde), 如有多種危害取最嚴重等級較取平均值好。
步驟二、選擇溢散到空氣中的程度 沸點、製程溫度、或粉塵度。
步驟三、選擇使用量。
步驟四、選擇管理方法。
步驟五、選擇暴露控制(分級管理)表單
除了安全與化學危害可導致人命、財產損失之外,這幾年因為社會關切勞動條件,心理壓力危害以及肌肉骨骼傷害更受重視,也明列在職安法當中,這也是近來歐洲職業健康問題所在,風險當中常有機會,心態一調整,阻力反為助力,值得好好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