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第二屆亞太健康促進暨教育研討會,其中有學者發表報告原住民許多酗酒、貧窮、婚姻…的問題,但結論以為還是不要告訴他們理論, 只要教他們怎麼做就容易成功。21世紀已經號稱是「知識經濟」的時代,OECD把知識分成 know-what:如山地與平地原住民有多少人,生活狀況為何,此類知識可稱為「資訊」;以及know-why,多與自然原理或法則有關,例如原住民壽命較漢人少十歲之原因(酗酒導致肝病、意外等)。know-how為「技能知識」,是從事某項技能的技術與能力。如今凡能掌握知識突破與落差者,將是最大的財富製造者,而原住民多為藍領階級的工人和缺乏專業技術的工作者,在「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趨勢下將,面臨M型下沉的危機。

 「健康促進」之除了注重個人身心靈之外,如今也包括到學校、醫院、社區、城市、職場.. 等領域,甚至探討社會經濟層面所帶來健康之影響,然其使用方法或技術卻多是屬於「再創新 (re-innovation)」的模式:即不屬重大、關鍵的技術改進或是突破創新,或是破壞式創新,卻通過先前成功技術或產品,而建立新的平臺,是創新之延伸,其潛力在創造競爭優勢與減少了成本和時間的影響。

 孫中山先生雖然鼓勵國人將一件事徹底之學問與來龍去脈研究清楚,進一步主張,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他舉例飲食之事,沒有學過生理學的人不能知其道,這是飲食之知難,然飲食人人皆天天行之。施工造屋不難,是為行易,構圖設計非有高深特別知是不行,是為知難;同樣的,用電的人多,知電的人少,足證知難行易。在科學發明之後,是知之而後行的時期,然而「不知而行」、「行而後知」、「知而後行」三個時期皆著重在「行」,具體去做才是最重要的。

     看看現在世界各國胖者「富貴病」高過1/3到一半,貧窮之國「野有餓死骨」的飢民一大堆,政經、社會環境治絲益棼,經濟學家、政治學者…等專家學者理論與學識看似淵博高深,但因為沒有成功解決問題,以國父的知行思想加以邏輯檢驗(如若A 則B à若非B則非A),因此似乎不是徹底的know-why 或know-how。因此,也許世界如今不需要此類掌握知識,但命運卻為束之高閣的知行落差之理論家,反而需要「不知亦能行」的勇氣,以及上述「再創新」的思維,以及需要「有志竟成」的努力行動者。

      明年在泰國舉辦 IUHPE大會, 屆時世界人群健康又促進多幾分了呢?

Loading

健康促進會後感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