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些議題待思考!

   其一、政府擬在「職業醫學專科醫師」之外,另成立「事業單位健康服務醫師」來大幅擴大「對事業單位的服務」,同時大幅採用兼職計時與職業衛生內容導向的方式,這命題受到質疑,因為台灣的醫療資源豐富,為何還要工廠(公司)負擔另外的「醫療費用」? 此外「勞工健檢醫師」不就早已經出現許多問題沒有解決?(每年花幾億元發現不到10個職業病);現有的廠醫、工業區或科學院區單獨或聯合設置的醫療院所及長期駐診醫師都擔心飯碗不保。

   其二、接著影響的是「職業醫學專科醫師」的住院醫師面臨招募困難的情形,因為醫師只要受1~2週的訓練就可以獲得主關機關的認可(民眾可能不認同),誰還需要花2~3年受訓,浪費賺錢的時間。醫院也有質疑的聲音-何職業醫學醫師不用值班? (答案:因為沒有病房!) 將來PGY1制度實施後是否更難以招到訓練醫師 ? 因為幾乎所有招募進來的第一年醫師都「給醫策會使用」,第二年醫策會也無法強制醫師留在該科,真是「寬於利己」。

   其三兼任「職業醫學專科醫師」的訓練是否相對輕鬆?是否加強推動此管道有益於吸引其他專科人才的投入職業醫學?

   其四「職業醫學專科醫師」的訓練醫院應該如何才能兼具量與質的優勢?包括與其他專科之聯合策略。

   其五  職業醫學專科醫師沒有入廠權、好不容易入廠所做的訪視報告也沒有公權力,如同職業病診斷書也沒有法規規定,好像是「私生子」,沒有人承認。

   在英國、芬蘭「職業醫學醫師」與「家庭醫學醫師」同等重要,在美國、比利時、荷蘭「職業醫師」積極參「工作失能」認定!在日本「產業醫師」則掌握了工廠的勞工健康,而日本「職災醫院」卻早已經失去職業醫學訓練與服務的主要功能,變成與一般醫院無異!

   職業(或工作) 在今日的意義與以往更不相同,過去容易一輩子安穩的工作現在幾乎是越來越困難了,各界對勞工經濟的剝削亦常見。

   醫師在健保的制度底下,越來越像商人,技術層面的重要性雖然仍在,但其他行銷與報帳策略更關鍵! 最近又捉到與保險掮客勾結的醫師,哀~

   結語:這個議題可能會回到工作現場、醫療生態與保險制度、政府策略~關心職場的醫師,應該要更敏銳,預作積極之準備~

Loading

職場、醫療之變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