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菸的危害如心臟病、慢性堵塞性肺病、肺癌大家都知道了,2009年1月11日起也開始我國公共場所禁菸之規定、而國民健康局對於戒菸運動之推行也早以各種管道如火如荼的展開,如今一包香菸之菸捐要收20 元,但各種私菸走私也蓬勃發展起來:真是一個光明的年代,也是一個黑暗的年代。職業醫學在職場推動健康促進免不了要談到戒菸。其好處除可以省錢外,也可以讓員工自己真正成為自由的主人。
戒菸真正的關鍵或許也還是在心理面,因為現在有不少戒菸藥物可以幫助癮君子(sorry, 女性抽菸者如何稱呼?) 包括口香糖、嚼錠、貼片、藥物等,副作用都不大。開始要戒菸時會有「戒斷症候群」包括緊張、不安、焦慮、失眠以及熟知的體重增加等,原始的戒菸原理是以較低劑量之尼古丁入口腔,皮膚(而非肺部),猶如治嗎啡患者以低劑量嗎啡一樣,有時也會擔心發生尼古丁中毒之情形。最新的藥物乃是阻斷腦部尼古丁之接收器,不讓它再釋放出多巴胺,患者的快感乃會減少。雖然效果最好,但最近也傳出不少戒菸者自殺之案例(似乎可以解讀為:快樂不起來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因此以行為控制戒菸是最安全的,簡言之即為「改變」(習慣、方法、遠離、堅持)。「戒菸越早越好」、「戒菸永遠不嫌晚」已經有包括英國Doll 對醫師長達50年之追蹤研究証實。
在不知香菸危害之年代,梵谷之畫作「叼著香菸的骷髏」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
談戒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