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為台灣死因統計之第九位,大約在民國八十年較低,之後近十餘年來屢創新高,而自殺率也和失業率密切相關,每位自殺者損失生產力約100萬美金,又依世界衛生組織的估算,每年全球自殘傷害所致的失能損失約1960萬人年。大多數自殺的人都已經有精神方面的疾患。而在職業統計方面,包括(牙)醫師、臨時工作者、孤立工作性質者(例如藝術家)、(退伍)軍人都是好發族群,而廚師、老師、店員等職業風險較低。丹麥之統計則為醫師、失業者、護士、基層職員較多。
針對自殺之防範需先了解由無生活壓力事件以及情緒、精神等疾患;其次從自殺意念到自殺行動有相當多之影響因素,例如衝動、無助感、悲觀、取得自殺工具、模仿名人等。台灣之自殺防治專線結合專業醫師、心理諮商、守門人來減少自殺率。利用公眾、媒體之教育、篩檢量表、宗教慈善團體也是重要的預防自殺之策略。
職業醫學醫師在職場可以協助雇主及員工來進行員工諮商方案,並且以憂鬱量表、工作及生活品質量表來評估團體與個人之氛圍,作為提供相關心理健康教育之參考,也可以早期發現壓力挫折之員工,個案輔導及教導應變與溝通之技巧。依照日本及我國之職業性精神疾病認定基準,公司對於工作之不確定性、員工之工作量、難度、人際關係、健康的顧慮、家庭問題等也都宜事先諮商了解應對,為宜,但是應該注意保護個人隱私之原則。
第一線的醫師若有警覺也可以發現許多「身心症狀」之病人其實和潛在之感情因素有關,因此準備一簡單之壓力量表來篩檢可能有所幫助。記住IS PATH WARM? 即注意下列:Ideation(自殺意念), Substance abuse(物質濫用), Purposelessness(人生無目標), Anxiety(焦慮), Trapped(陷困境出不來), Hopelessness(無助感), Withdraw(明顯退縮), Anger(憤怒), Recklessness(魯莽不顧後果), Mood change (情緒改變) ? 從而可以紓解病人之汙氣,當然不要忘了請精神科醫師作必要的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