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委會發佈職業性精神疾病可以認定了~據估計10~20 % 的男女患有精神疾病, 流行率相當高,症狀嚴重者其變慢性化之可能性也高
適當壓力不是壞事情, 帶來高度專注與好的表現. 但是壓力之強度,頻率, 持續度… 太大超過個人的耐壓力時就經常產生自主神經症狀, 若是突破心理防禦機轉, 就有可能造成身心反應, 其成因複雜難以認定,資訊收集困難,難以辨認,個人因素(敏感度) 亦是扮演重要角色!經常在個人的成長經驗尚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例如怕兇的上司可能是因為小時父親很兇..
在精神醫學上有多軸診斷: 包括從臨床、人格、身體、社會環境因素、以及整體功能的評估,且要有一致性,包括Affect (情感), Behavior(行為), Cognition( 認知), Drive(動機) 等各方面
探究這些精神疾病的成因有生理上(例如難以治癒之疾病)、心理上(人際關係技巧、天生神經質性格、心理的堅毅程度、甚至老闆的性格)、社會(有形無形的壓力)、也有許多成因不明者…
在職業相關性之診斷則必須看工作之精神負荷、特殊的 壓力事件、也必須排除過去有關的精神及病成因,亦即除疾病(例如憂鬱症)診斷要確立,其次工作壓力也必須有50 % 以上的解釋力,並且參採醫學的診斷原則與實務經驗,審慎而決定之…
勞工朋友面對職場之壓力環境,認知感受是重要的關鍵, 以正面的看法來看事情往往能抗壓之能力,其次家人親友及社會的支持, 以及心靈的倚靠(上帝) 可以自助恢復身心功能的良方, 當然適當的醫療協助也是必要的. 雇主則應提升其員工身心之健康管理,若有能力應提供員工協談方案, 以了解以及紓解員工工作壓力
職業性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