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於1995年啟動了全民健康保險制度(NHI)。當NHI覆蓋的居民需要看醫生時,該系統涵蓋了除一小部分以外的大部分醫療費用。同年,勞工保險局(BLI)決定將工人因職業事故而獲得的醫療福利轉交給NHI,NHI平等的提供居民和工人相同的醫療。工傷賠償只能確定他們的資格。

自2006年以來,NHI 積極將特殊醫療設備的選擇分為三類,包括NHI完全覆蓋的植入物,部分由NHI支付的患者自付費用,以及完全自付費用的情況。后兩類醫療器械的使用量不斷增加,統計數據顯示,投保人群的自付費用成本呈上升趨勢,增加至數倍。

勞工團體提出,從勞動保護的角度看,勞動者賠償應當支付與工傷有關的醫療費用。員工不必支付額外費用。因此,他們主張調查在多大程度上職災勞工也出現了類似的趨勢。

我們研究團隊首先分析了2010~2019年的NHI資料庫,針對自籌資金的醫療材料,如藥物塗層冠狀動脈支架、陶瓷人工髖關節、特殊功能人工晶狀體等,並收集患者和醫療機構的人口統計數據。然後,我們使用身分證號將這些植入物接受者與BLI或NHI資料庫中遭受職業事故醫療的工人聯繫起來。由於研究顯示職災事故可能漏報,因此我們假設在植入這些醫療材料之當日起一個月年、三個月或一年內任何有職業傷害醫療服務註記的工人,當作可能與工作相關的事件。統計方法包括卡方檢驗和回歸分析。

結果顯示,在NHI中,BLI保險工人比非工人更容易選擇自付費用的特殊材料,尤其是在冠狀動脈支架、人工髖關節和人工晶狀體等三種最常用的特殊材料中趨勢最為明顯。對於有職業災害的BLI工人來說,與沒有職業災害的工人相比,更有可能選擇這些自費專案。年齡和醫院水準是其他影響因素,對特殊材料的使用也有一定影響。我們推測,醫院層面可能會施加不同的要求或為醫生向傷害工人推薦自費項目創造各種激勵措施。

臺灣已於2021年通過新的勞動職業事故保險和保障法。在首次公告中,BLI將涵蓋NHI支付範圍內的十個自費醫療材料專案並允工傷工人報銷。儘管自 2022 年 5 月以後,工傷工人無需支付額外的醫療植入材料帳單,但由於隨之而來一些新的爭議可能會引發,例如對NHI的其他保險者不公平,和BLI的財務可提供性。

Loading

台灣職業傷害和疾病工作者使用自費醫療植入材料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