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法國、美國的城市裡“百年老屋”隨處可見。最近看到歐洲人民與學生上街頭示威抗議政府借債、砍職位、減福利、減薪,更有所感,中國之崛起應該也是各國經濟波動原因之一。
統計2009年中國數千億美金外資當中有1/5直接投資於房地產市場,中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築量最大的國家,達20億平方米/年,建築的平均壽命卻只能維持25~30年。質量往往並不是這些建築提前被拆除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些投資巨大、引人關注、屢獲獎的地標性建築。建築功能不完善,也並不一定要拆,可以通過改造、維修完善建築功能和舒適度。人民日報報導南昌五湖大酒店,1999年還被評為該市優秀建築,爆破的指揮員也認為“房子修得相當牢固”,離設計壽命至少還有37年,然而 2010年2月酒店拆除後留下4萬噸建築垃圾。
在這場“拆了建、建了拆”的運動中,其背後還有很多深層原因。每一屆領導上任時,往往除舊布新。“拆一次創造了GDP,再蓋一次又創造了GDP”。名為“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舊城改造,實為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如位於武漢的首義體育培訓中心綜合訓練館,投入使用僅僅10年,便於去年被拆除。其理由是該館位於即將動工的辛亥革命博物館和紀念碑間,不得不為武漢耗資200億打造的“辛亥革命百年紀念計劃”而“獻身”。在近年來土地價格快速上漲的背景下,拆遷置換出土地帶來的賣地收入,更能讓人對新建築“痛下狠手”。多數短命建築的背後,都有房地產開發的身影。2010年上海北京賣地收入突破千億人民幣,賣地收入占市政年度預算之一半,收來的錢用在哪裡並不受良好的監督。
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百年住宅”的建設構想,在瑞典,80%的住宅採用以通用部件為基礎的住宅通用體系。在美國,住宅構件的標準化、商品化程度幾乎達到100%。這也成為發達國家建築壽命普遍較長的重要原因。通過“更換部件”實現,從而提高建築品質,延長建築壽命。而根據中國《民用建築設計通則》,重要建築和高層建築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性建築為50—100年。歐美等發達國家,其建築設計使用年限同為50年,但平均使用壽命卻長得多。
不難看出,在環保議題上與經濟利益息息相關,在城市建設指導思想上急功近利,重速度、輕質量﹔對政績工程和GDP的盲目崇拜﹔加上開發商的商業利益。三者相結合,造成中國兩項世界第一:消耗了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鋼材,生產出全球最多的建築垃圾(每年高達4億噸)。此外中國建築垃圾的數量已佔到垃圾總量的30%—40%,“短壽命”與資源高消耗並存,已成為”當十億人一起跳”之外的一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