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道家莊子,他曾經夢見自己化為蝴蝶。在維也納發展其《夢的解析》的佛洛依德,引入了本我概念,認為夢就是“願望的滿足”以及嘗試用潛意識來解決各部分的衝突。不過,由於潛意識中的資訊不受拘束,通常讓人難堪,潛意識中的“稽察者”不允許它未經改變就進入意識。在夢中,潛意識比清醒時放鬆了此項職責,但是仍然在關注,於是潛意識被扭曲其意義,以通過審查。至今,腦科學的研究已有部分曙光。
腦波主要可分α、β、θ及δ波四大類,從腦波型的分析發現睡眠包括了5個階段,α波及β波是清醒時的腦波、θ波及δ波則只出現在睡夢之中,其中θ波通常出現在淺睡階段,而δ波則只見於熟睡時刻。陽明大學郭博昭教授鎖定清醒出現的α波及β波,全力研發「意念開關」。他透過頻譜分析儀畫出腦波的頻譜圖,透過腦波儀無線傳輸到電腦,放大處理後,只擷取其中的α波,再經由繼電器來啟動開關,燈就亮了。「意念開關」是由腦波中的α波來啟動,而α波又只在一個人處於完全鬆懈,也就是意念放空、近乎打瞌睡的情形下才會出現。參觀實驗室的記者親自體驗「意念開關」的神奇,剛開始幾次均以失敗收場,後來慢慢摸到竅門,約花了十分鐘學會該如何「放空」自己時,「啪」一聲,桌上的燈果然亮了。
夢境則是在REM 睡眠週其中出現,主要是會出現β波。聖經中一位傑出的埃及宰相約瑟,從年少就是一個愛作夢的人(Dreamer)。但他說的是:「解夢不是出於神嗎?」馬太福音書當中每次若夢境是出於神,都會有『主的使者顯現』,例如耶穌的父親約瑟有主的使者向他夢中顯現。當先知但以理答應為尼布甲尼撒解夢時,他迫切求上帝將異象解明才能成功。
許多人也都有從靈感來的夢想,並信以為真。美國的黑人人權鬥士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最有名的一句話是「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並為之終生奮鬥,付出生命代價也達到目的。
然而在聖經中傳道書也說:『事務多,就令人做夢;言語多,就顯出愚昧。』『多夢和多言,其中多有虛幻,你只要敬畏神。』有夢最美,但不可老是愛做白日夢,不是嗎?
有一位李德先生接受醫師的醫療處置後, 三個月瘦了25 磅,但治療期間噩夢連連; 他的朋友在醫療後也同樣瘦了25磅, 但睡覺卻經常作美好的夢. 李德不平,就問醫師為什會這樣呢?
醫師回答說: 因為你是用全民健保 他是自費醫療啊~ 挖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