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壹電視記者李晶玉第一手訪問王建煊院長,關心最近證所稅的風波,提到其新書”公平正義何處尋”,王院長反問李小姐:如果是妳,妳是否贊成證所稅?若否,會被罵不公不義;回答是,又會被批評為搞亂國家經濟,因此他認為媒體自己反覆沒有integrity就是「亂源」。
媒體號稱第四權,若具有”大眾”和”取得可營運資格”時,便會有很多限制,更多是被社會所檢視監督,我們應該對媒體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它的複雜性以及多變性。媒體識讀就是認識和解讀媒體的能力,包括:
ü 批判性的思考媒體所傳達的訊息。
ü 了解各種媒體的立場、運作和組織,多去認識和使用媒體。
ü 每個國家的環境不一樣,也會改變不同的媒體傳達訊息和方式,我們要去了解。
ü 跳脫自己的生活圈去了解別人的生活方式,或每個報導的背後脈絡(context),可以表現出一個內在的文化的東西,例如林書豪。
媒體相較於其他商業也會容易被少數所壟斷,「旺中案」也引爆民眾感受到媒體之複雜性,似乎NCC也無能管理;此外若邊際成本低,會不會濫用資源(品質低落)?;媒體產品容易在短暫時間內影響群眾;多角化經營更會產生集中化/私有化/商業化的現象;並可以累積成品牌,產生更多私人利益。
*集中化:大多數媒體集中在少數資金豐沛的財團手中,進行垂直和水平整合。
*私有化:媒體不再由公營或政府所擁有,而為私人企業所經營。
*商業化:根據市場的機制來經營,不配合的員工就要走人。
*成為品牌:很多時候媒體所呈現的是內容,會隨著記者所改變,因此若記者/主持人被另聘的時候,內容可能就會被其他的媒體所吸收,個人就是一個品牌。
上述商業媒體模式所造成的影響 (但依法不能超過1/3勢力, 即”壟斷”)仍有其好處,如有能力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多載體撥出,產生更有深度的內容;然而財團有選擇性的過濾資訊,讓大眾不全面的了解某件事情(大眾不見得會全部批判的思考每項議題),或者製造出極端的分眾,也是一個警訊。也要檢討是否另外2/3以上的媒體發揮不出影響性,等於是沒有盡到多元與拮抗之責任,但即使國營的媒體企業也很難中立。除私人利益掛帥之外,其他影響媒體操作的因素還有政府利益、公共利益、科技、閱聽者喜好、社會等因素。只是媒體互相追逐,內容確常常會一致偏頗,例如莫拉克颱風,報導均認為影響不大,於是災情慘重。
至於網路媒體雖發達,只是紙本形式改成網路形式而已,其實網路新聞也都是受到某些大西方觀點所影響;此外網路常是另外一個充滿民粹主義的平台,例如有些推爆的文章也不一定會是有價值的;網路上面大家會比大聲,比較敢聲張自己主張的人會占優勢一點,也會容易出現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