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導生曾獲得楓城利他獎。開學了!成績競爭激烈的醫學院又照例要徵求推薦人選,其條件為: 凡本院大學部二年級以上學生,具有任何下列各項之具體事蹟者,經推薦後得為利他獎之候選人。
一、關懷社會、熱心公益,表現優異。
二、敦睦同學情感,發揮互助精神。
三、型塑青年行為典範,建立校園良好風氣。
四、有其他優秀利他之作為,足資同學之楷模者。
與利他相反,利己行為常為了生存競爭,比如南極洲國王企鵝在下水之前為了確定水中是否有海豹,往往相互往水中推擁,讓同伴做替死鬼。中國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或「個人自掃門前學,休管他人瓦上霜」就是利己之言。然而在倫理學的利己主義則認為每個人都應當提升或追求他自己的幸福與利益,所謂人生的至善是盡可能為自己得到最高的滿足。亞當史密的經濟理論也認為如果每個人都能照其願望在經濟上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則國家的財力將越來越強大。
動物學人經常觀察到,猿猴在失去母親之後常常由其他猩猩撫養,或由它們的哥哥姐姐照看。動物的利他行為可以提升其他個體的生存機會。利他主義認為,最大的幸福或善來自於對他人爭取最大的利益。在大戰中,最高榮譽勛章大都授予了那些戰鬥中的英雄,這些英雄用自己的身體壓住手榴彈以保護戰友的生命,或冒死從戰場上營救受傷的同伴,是理智和激情相結合而產生舍生取義的結果。
是否有一種“利他主義基因”促使我們去做一些善舉?以色列西伯萊大學心理學家愛伯史丹長期研究,首次發現了促使人類表現“利他主義”行為的基因,其基因變異發生在11號染色體上。他們從354個有多個兄弟姐妹的家庭中,選取血液標本,向受測試者提問,並按照所獲取的訊息,劃分其無私行為(一種測量利他主義的方法)的等級。研究人員還透過具有獎罰性質的經濟遊戲,來觀測人們是否表現出“利他主義”的行為,他們發現,大約有2/3的人攜帶有“利他主義”基因。
基因與環境的複雜互動關係,有時是超乎想像的。利他主義通常被認為有一個難題:到底是在利誰?表面上來看,的確是在作有利他人的事情,但事實上卻是為了自我欲望的滿足。例如看到老婆婆要過馬路,利他主義會認為扶她過馬路是個利他的行為;但利己的利他主義會認為如果扶這位老婆婆過馬路,表面上是利他行為,事實上是為了不讓自己的良心愧疚。
在《馬太福音》講到:「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基因改造, 藥物或環境控制使得生物受苦而(商)人獲益,利己還是利他?近來瘦肉精的答案也是每一個人如何去回答創造萬物之上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