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議題乃將焦點放在醫師, 因個關心其過勞, 而欲將其納入勞基法以資保護. 但是醫師之存在乃為醫治病人, 這是他的工作, 也是天職, 如果醫師沒有辦法好好的醫療診治病人, 那醫療制度體系就是失敗. 因此較適當的議題當為”醫師如何能在不過勞之情形下, 好好的診治病人?”
這樣的議題,對照國外的制度, 台灣沒有好的轉診制度, 醫學中心有看不完的病人、所有醫師看的病人太多太多了, 其實背後有一重要因素是"醫療績效”, 從經營者到直接提供服務之醫師, 都被此因素綁住 –這也和台灣的健保制度”俗擱大碗吃到飽” 有關係,而健保資源不斷擴大、卻又很快被用掉的制度缺陷, 永遠使健保存在著破產危機, 如果哪天經濟走下坡了, 恐怕健保診療體系會嚴重受到破壞(如中國大陸號稱也是全民健保,但是罹重病之自負額會令家庭一系之間破產!)
而我們對於醫療與國民健康的提不出願景是什麼? 台灣的醫療擴增速度很快,過去20年來,健康保險的投入加了一倍,但我們創造了世界洗腎王國, 門診人數第一名…,但是民眾健康,生命保護並沒有比其他國家(如日本,英國)相對更好,我們也沒有確實的檢討原因何在以及成本效益,有論者說, 納入勞基法後, 屆時將會使波波合法, 也會大量的使用NURSE PRACTIONER, 那麼醫療照護品質是否會更走下坡?
因此,如同當前年金改革、勞工休假有種種的歧異聲音,似乎複雜難解。但是如果因而認為是「知易行難」,日久養成畏難苟安心理,將影響民族文化發展。也曾懸壺濟世、也算過勞死的醫生孫中山先生說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國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現象也。是故政治之隆污,係乎人心之振靡。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心之為用大矣哉!
台灣在選後100 天的概況是-組織變革不確定感對心理資本(PCA=信心、盼望、堅忍、喜樂)、組織公民行為有顯著的負向影響。然而研究也顯示變革型領導對心理資本、組織公民行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所謂變革型領導定義為領導者通過讓員工(即官員及人民)意識到所承擔任務的重要意義和責任,激發下屬的高層次需要或擴展下屬的需要和願望,使下屬為團隊、組織和更大的政治利益超越個人利益。祈願我們國家的領導人能有信心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