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採用的ISS (外傷嚴重度分數),是由1969年由美國汽車醫學發展協會(AAAM) 等團體所開發出來的,1990 年AIS 將身體分成六個解剖區域,即頭頸部、顏面、胸部、腹部、肢體、外部組織(皮膚);再依嚴重程度又分為1~6分,(輕微、中度、嚴重但非致病、嚴重且致命、病危、致死);且對每個區域只挑最嚴重的創傷分數(AIS 分數最高者),選取最高分的三個區域 (如下例之a,b,c)計算。ISS=a2+b2+c2 ISS分數最低0分,最高75分,一般認為ISS>16 為嚴重外傷(健保署可申請重大傷病卡)。美澳訓練病歷管理師來協助醫院鍵入ISS code,因此每一種code (AIS共有2000種以上的code) 的醫療成本都可以計算出來。

澳洲Monash大學 MUARC director, 瑞典學者Dr. Timbo 所提出的VISION ZERO(零死亡-生命無價、人會發生失誤) 概念引起相當的重視,雖然實務上因為環境與財務等因素限制,難以完全達到,但是在道路設計、車輛設計等交通安全科技上都激發技術的進步與應用,瑞典就是一個在立法與實踐上吸睛的國家(例如無人車明年五月上路)。人本交通設計觀念包括縮減路寬,以創造更多樹林、人行道等更細緻的設計也是重要之配套。

經由民國99 年的兩份研究報告顯示每年交通意外事故所引發的醫療費用約從450億到1,000億之間,約占(當年)健保就醫門急診住院醫療費用至少15 %。因此如何讓這些因為駕駛外因所導致的健保支出由當事人而非健保承擔應該列入白皮書之開宗明義章。人為因素占交通意外事故達八成以上,車險也應該可以參考密西根州從車改為從人,未來也較能推終生車險的制度,可以大大提高交通安全。

因此在台灣如何估算交通意外事故之總成本與細項成本就是改善交通安全非常重要的切入點,由於台灣的金融保險單位相對保守,勞動部建立職業傷病防治中心與網絡之經驗,利用勞工保險單位之盈餘用於改善職業傷病的通報與預防的政策,或可為交通部推動道安之參考模式。從職業駕駛開始推動如科技之應用、強制吹酒測後方可開車、車險依變因差異化以及職業駕駛健檢等做起應該是值得再向交通部遊說的。

Loading

如何減少交通意外傷亡?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