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中棲息著各種各樣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統稱為共生微生物群。大多數微生物群存在於腸道中,而在口腔、皮膚和泌尿道表面也可以找到不同的種群。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多樣化微生物群落受到宿主遺傳因素,以及環境和飲食因素的調節。共生微生物群及其宿主的共同進化導致了一種互惠互利的條件,其中宿主可以從微生物群提供的生理、代謝和免疫調節中受益,而共生微生物群絕對依賴於宿主的營養獲取和繁殖位點。
事實上,健康的共生微生物群及其產品,對於腸道內外保護宿主免受各種致病性感染至關重要。在感染過程中,各種病毒會遇到宿主的共生微生物群,這使得這些病毒與共生微生物群之間存在強大的相互作用。大量的證據表明,共生微生物群通過一系列機制受到入侵病毒的調節,從而對宿主產生有害或有益的結果。它們可以通過多種機制促進病毒感染性,也可以對病毒感染產生實質性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病毒感染通常會導致共生微生物群的嚴重擾動,導致宿主生態失調。
以Moderna COVID-19病毒mRNA疫苗,在完成第二劑接種後第180天,約50至100%可測得中和性抗體。而腺病毒載體Janssen疫苗,則在接種後8個月,仍可在所有受試者體內測得中和抗體和T細胞免疫反應。以上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廠牌疫苗在完成接種後6至8個月,用多種指標評估均顯示應仍具有保護力。
人類先天共生微生物庫是異質性的。共生細菌可幫助形成對新病原體的先天免疫記憶庫。mRNA疫苗注射後,先天免疫記憶庫會產生變化,引發的免疫反應在淋巴結中可以持續數個月。疫苗注射後的免疫庫也有不同形式的免疫細胞型所組成,其中包含純真的CD4+ T細胞表型,研究也發現,該細胞型有助於產生持久的免疫反應。
有人說病毒一天到晚在變異,打疫苗也沒什麼用,得過新冠後就不用怕了。是否疫苗提供的免疫力和感染後自然產生的免疫力有所不同? 仍待研究。然而保持我們體內的多樣微生物性,以建構豐富的先天免疫記憶庫,或者就比較不怕感染,如前述,環境和飲食因素會和體內微生物群互相調節,因此面對疾病時好好休息,運動,注重營養,注重環境衛生,不濫用抗生素...等也都是維持體內的多樣微生物性的策略,也應該是預防21世紀三大疾病之一的最佳良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