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三位UK臨床心理師, 有志一同,認真觀察記錄, 撰寫整理. 而有內容和趣味的一本好書, 出版已有20 年. 首先談到精神疾病的共病性之多 (精神疾病本即是現象或症狀學診斷) , 因此跨精神疾病診斷的認知行為過程應該有其存在之合理性. 所列疾病包括大多數精神疾病, 根據我於臨床遭遇到或是我自家的體驗, 台灣現代有1/10 人(約230 萬) 有精神疾病, 因此疾病之去汙名化有其必要(如先進國家作法然). 此外, 認知行為過程其實也是認知行為治療的基礎所在, 包括注意力/ 記憶/ 推理/ 思想/ 行為 五大部分, 五章都有一代表性案例做起手, 而每一大部分, 又再細分其各種認知行為, 並逐一檢視與各種疾病之相關證據並詳細說明討論, 也有很多checking box 或是實驗方法做重點介紹, 也把文獻回顧並檢視證據力分級(有力, 可能等). 其對於理論也有深入探討, 綜合分析 , 也討論各認知行為之臨床意義/ 治療建議 /未來研究/ 完整參考文獻, 我不是專家, 閱後筆記較有印象及感受的認知行為是:

1.注意力: 選擇性注意(包括外在,內在刺激, 或是逃避/ 安全)

2.記憶: 選擇性記憶(如在強迫症,社交恐懼症) ,反覆記憶, 過度概約化記憶, 外顯記憶偏差(對關心事相關的刺激, 在恐慌症, PTSD常見) , 創傷的記憶(在PTSD 是片段的) , 記憶的置入和取出逃避(在ASD 容易有的現象)

3.推理:解釋推理, 期望推理以及情感推理 (都有偏差,反映的是病人的關心事);即興啟發的(先來到的想法, 標準的代表, 情感推理等)

4.思想: 反覆(負面) 思考, 反芻(口語的或影像式的) 乃反映目前所關心之事, 導致侵入式的思想, 抽象思考, 常影響睡眠, 乃至與憂鬱(因想到有損失), 或焦慮(因想到有威脅) 關聯. 而強迫症常有- “egodystonic” (自身不良)式的入侵思想. 壞女巫vs白雪公主是身體形象不良, 在精神病症者常收集很少之資料即達結論. 另有元信仰(metacognitive belief) – 即思想(檢視)自己的思想.

5. 行為: 逃避行為, 安全行為等.

介入原則一般有三:

1. 訴諸嘗試減少推理過程之偏差

2.針對病人的假設或信念

3. 針對目前的關心事和病人的目標

我較有印象的治療建議諸如在 記憶: 如復原PTSD 反而需要讓創傷記憶活動起來再加以修正, 在推理: 可藉由蘇格拉底式的詰問法, 產生偏執以外的理由;以事實來取代情感; 認識情感背後真正的原因; 在思想: 可針對因設定目標導致反覆思考者, 提供”動機諮詢”, 而寫日記, 冥想(如mindful) 或反省亦有助改善負面思想; 而對憂鬱症者– “行為啟動” 可能有改善效果. 以“正向的分心”來改善”壓抑思想” ; 對目前所關心之事, 以具體取代抽象思想好些;或想像正面形象(來取代負面之結果);以及詮釋法的訓練, 去偏差的訓練, 製作餅圖或.偶發機率象限圖等….

是否可用於職業精神疾病診斷及治療, 或輔導? 恐怕需更多消化,也需要有信心吧!

Loading

讀書心得: 跨精神疾病診斷的認知行為過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