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在處理勞工身體骨骼肌肉疼痛問題中,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占一大部分比例。由於對其無一致共識,如症狀學分類、缺乏實驗室的診斷及診斷基準等,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仍無法獲得大家的重視。直到國際疼痛研究協會才定出一些共同診斷原則及治療方式。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可能在急性或慢性外傷、工作或運動傷害發生,通常可找到激發點,及引發一個或一個以上肌肉轉移性疼痛。激發點對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具有特異性,其通常是可觸摸得到,觸摸時可能會引起該肌肉局部性或轉移性疼痛。在流行病學方面,男女生發生比約為3:1,其中常侵犯的部位為頸部及肩部的肌肉群,且易造成工作的失能。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病因為多元化,包括維他命及礦物質缺乏、內分泌失調、慢性感染、解剖上異常、長時間不運動、不正確的姿勢及氣候的變化等因子。病人在表現上可能為疼痛及伴隨灼熱感、針刺感、麻木感,有些會合併自主神經的變化如盜汗、流淚及鼻塞;較不常見合併體感覺變化如感到受傷肢體沉重感、耳鳴及頭暈等情形。有一大部分病人會有頭痛、頸部痠痛、關節痛及背痛。
診察時病史應詳細記錄疼痛部位、疼痛發生時間、疼痛的特性、個人工作史、家族史、促發因子及減輕因子。在理學檢查方面,須在一舒適的環境下評估神經肌肉系統包括感覺神經檢查、移動範圍、深部肌腱反射及激發點。常見的肌筋膜疼痛型態及特定肌肉群的激發點如上圖示打×處。各常見位置為:
(A)提肩胛肌
(B)咀嚼肌
(C)腰四頭肌
(D)內臀肌及肌筋膜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