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看到華人社會從上到下「假」與「黑」的業者與勾結的官員等人真噁心、媒體爆料、滿天鋒火,唯恐天下不亂;自我感覺良好。酒駕肇事、隨機砍殺等現象令人「憂」。我國素有禮儀(義)之邦的稱號,自古就有禮(理)走遍天下;無禮(理)寸步難行。現今社會為何仍需要重視禮? 它可以挽回社會良善和平、國家政治清明嗎?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蔣介石在1934年「新生活運動」,特以禮義廉恥為日常生活之準則,並將其重新解釋「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風水輪流轉,2014年習近平在參加紀念孔子誕辰時強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中國傳統文化離不開孔子,從論語當中講「禮」之處我們可以來做一探討。
禮的本質是什麼?中心思想在於「克己復禮,為仁」。克己就是克制自己,規範自己。復就是符合,回復的意思。不合乎禮的不去看,不合乎禮的不去聽,不合乎禮的不去說,不合乎禮的不去做。減少自己的過失,待人符合禮,那麼四海之內皆會有兄弟,不用擔憂。不論任何時候,只要能夠自己作主去實踐禮的要求,天下人都會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走上人生正途是完全靠自己的。長輩還在世的時候,要用禮來對待他。懂得了禮,才算得上成人,才可以立足於社會。
而盡禮與諂媚,貌似相同,而實不相同,盡禮是人所當為的,諂媚是人所不當為的。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心,即使行禮節又怎麼能算是真正的合乎禮呢?面對價值觀扭曲的社會,「克己復禮」有一些情況值得注意分辨:恭敬而不符合禮就會勞倦,謹慎而不符合禮就會畏縮,勇敢而不符合禮就會作亂,直率而不符合禮就會尖刻傷人。總之,一個人廣博地學習,又以禮來規範自己,如此言行便不會違背正道了。
在上位的領袖如果喜好禮,那麼百姓就容易指揮了,選用人才,則應該優先選用修養好禮樂再來做官的人,而不是先有是達官貴人後修養禮樂的人。能講求禮讓來治理國家,那治國有什麼困難呢?但假如政治人物不能用禮法上的精神去治理國家,雖有禮法的外表虛文,又有什麼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