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週是本院JCI 國際醫療評鑑 (著重醫療院所之管理),也是RICOH、EPICOH、MEDICHEM等國際級研討會、30屆工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大會,以及職場健康照護研討會、兩案職業醫學研討會、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校友會十周年等在台北舉辦的盛會,是相當緊張的一週,一切完滿落幕後,回頭來整理思考。
從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到擬提出立法的職業災害保險法(暫時停住了),到底我們所面對的問題是什麼? 由於職業安全較受重視,因此似乎核心的問題是職業衛生。衛生之詞源首見於莊子,不外乎養生之道。人如何養生?好像光吃生機飲食也不夠,還要注意有沒有農藥(預防)。如果依照WHO的估計在職業病死亡的比例,大約是職業傷害的4倍,當然兩種指標都只是「冰山的一角」。過去在職場(包括工廠或是工業區聯合設置)之醫療診所,依照修正「勞工健康保護規則」之精神,將逐漸PHASE OUT,而由諮詢醫師取代,且大多為兼職醫師。
世界銀行 (WORLD BANK) 在這兩年金融風暴變動以來也逐漸調整方向,也委託一個國際調查研究集團來進行銀行業員工之國際健康規範,我有幸為台灣之職業衛生制度主稿。他們的醫療長問我:你在這領域工作多久? 台灣的職業醫學訓練制度為何? 聽到我也正為銀行業做員工諮詢顧問更是喜出望外。
就此議題而言,好的企業關心營運、政府法規、員工之健康,在全球化接軌與競爭、勞動人力交流、派遣與非固定工時型態增多之情形下,後兩者之重視程度應該會逐年增加。
談到醫院評鑑,品質之管理(包括醫院環境及病人安全衛生)是核心所在,本院的JCI開場簡報即以AMI的醫療品質管控為例:10 分鐘內做完並判讀心電圖、30分鐘打上r-TPA(採用抗血栓治療法時)、(若是決定採用侵入治療法時) 60分鐘病人進心導管室、90分鐘完成心導管手術。
思考點將包括: 在供應面與需求面、重視數量或品質、強調醫療或是管理、法規與倫理孰重? 國內需否參考大陸並遵照國際法規、標準? 隨著新型職業病(肌腱炎、癌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職業性精神病)等的列表、在即將來的(國際)工傷紀念日(4/28),全面性的思考台灣職業衛生之立法確有其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