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充滿壓力和疾病之間的關連的故事。約翰亨特 (1728–1793),倫敦聖佐治醫院的外科醫生和醫學教育家,他曾在公開場合表示,”我的生活是讓流氓選擇來挑動、擺佈我”之後,在連續的醫院管理的爭議會議後不久即死亡。1994 年在美國洛杉磯的法醫的記錄顯示,在該年Northridge地震後居民死亡,包括猝死的增加,也其和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有顯著的相關。1999 年在臺灣中部的 7.3 地震過程中,病人動態心電圖顯示交感神經興奮、副交感神經抑制,引起心率變異性紊亂。在 1996 年的世足八強賽平局結束加賽時,因為罰球時射出門框外(法國贏)導致荷蘭的隊員猝死。當天45 歲以上的荷蘭男子和婦女死亡人口總數與前後 5 天相比,死于急性心肌梗死 (MI) 相對風險也增加為 1.51倍,法國男性卻沒有這種影響。2001 年 9 月 11 日對世界貿易中心和五角大廈恐怖襲擊後,估計直接目睹的有 10 萬人和間接地目睹有數以百萬的美國人,於2001 年10 月 16 日至11 月 15 日的時段,估計 110 街以南的曼哈頓居民的 7.5%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9.7%患上了憂鬱症。
醫療業也是充滿壓力的場所。某晚,一名18歲少女因為發燒、抽搐、意識狀態改變,被送到醫院住院。住院醫師看到她有憂鬱症病史,而且情緒激動,診斷她有「類流感症候群,合併歇斯底里」,只給了強效止痛劑,讓她安靜。到了半夜,她變得更加躁動,當時唯一的醫師是連續工作了36小時的第一年住院醫師,在忙碌中,他只口頭交代護士注射止痛針Demerol,讓病人睡著。清晨6時,她的體溫飆到攝氏42度,隨即心臟停止跳動,醫院雖進行搶救,終究死亡。醫院告訴她的父母,已經盡力治療。恰巧,死者父親是律師,他主動調查死因,是該醫師忽略了少女長期使用抗憂鬱藥 Nardil,這種藥物會與止痛藥Demerol產生致命的交互作用;此外,他還意外發現住院醫師值班時數太多、照顧的病人數過多,如此過勞是肇事的重要原因。他感嘆:「除了醫師外,我不知道有什麼工作必須一次工作24個小時。而這些人手裡,掌握的卻是人們的生命!」這正是在1984年3月5日晚上,震撼全美的少女莉比‧蔡恩(Libby Zion)的悲劇。她的父親期待從體制上做改變,以挽救更多的病人。經過數年改革,美國終於在2003年7月1日,由「畢業後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ACGME)規定了醫師值班的規則。包括:每週工作不能超過80小時;若連續上班24小時,應該有6小時休息時間;值班最頻繁為3天值一班;正常班之間必須有10小時的休息間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