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醫學中心近5年共1,792件尖銳物傷害通報案件,扣除23件發生於外院後,剩餘1,769件是發生於本院區; 尖銳物傷害分成4種類型(針扎,疑似針扎,切割傷與其他),前3者合稱銳器扎傷,佔94.12%,全體合稱體液傳染暴露。經過計算, 院內通報銳器扎傷發生率比台灣醫院EPI Net統計調查平均結果更高, 比美國2006年EPI Net統計調查結果較低;不管是以年度床數,員工數,或住院人日數來母群體來觀察,近5年均呈現逐年下降至民國96年而又上升的趨勢。

所謂EPI Net (Exposure protection information network)是指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學者所開發的針扎通報資訊系統, 國際間已經有許多國家採用該系統進行大規模監控, 而台灣EPI Net是由蕭淑銖教授引進翻譯成中文版,自民國93年開始在國內使用。而該院近5年各類人員通報銳器扎傷事件所占的比率, 與2006年美國EPI Net調查結果相較, 在護理人員均達30%以上,但院內醫師通報發生案件的比率偏高, 達50%以上; 由於台灣EPI Net調查結果未有類似的資訊,因此才比較美國結果。院內近5年各類人員通報銳器扎傷事件的發生率, 相較於台灣EPI Net調查結果為偏高, 包括護理人員,與醫師;其他類工作人員因分類較不明確,因此暫時未進行計算。

該院近5年全體通報的其他血液體液暴露發生率是較美國醫院為低, 歷年呈現先上升後下降而再上升的趨勢。近5年各類人員通報的全部血液體液傳染暴露事件所占比率, 以護理人員最高,其次為實習醫師,住院醫師等。參考台北馬偕醫院連續3年資料,近5年通報全部血液體液傳染暴露的發生率仍較台北馬偕醫院高。台北馬偕調查結果是將醫院工作人員大致區分為醫師, 護理人員,技術人員, 清潔人員,實習醫師, 及其他; 但發現實習醫師通報事件的發生率最高。

該院通報針扎發生率比台灣平均狀況為高,但仍低於美國平均狀況。實際針扎事件通常比通報事件數量多得多,比較事件發生率時需考慮通報率的影響,通報事件量或發生率增加時不需太憂慮,針扎事件是醫院無法完全避免的職業傷害,針扎事件可能重覆發生、也可能可以預防。

Loading

醫護人員針扎之統計、比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