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79年我在仁愛之家服務時發展老人高血壓、高血糖的監控系統,由護士量測血壓、尿糖測試之後輸入電腦,電腦即會自動進入判讀與後續追蹤、每星期一通知護士哪些老人本周需要再追蹤,從而協助經常失憶之老人醫療協助。這樣的概念,想不到99年在居家照護仍在發展中。
92年在職業病中心,由於職業病人的就醫的過程與內容與一般醫療不同,也曾就病歷紀錄、個案管理、復工追蹤方面設計,可惜因軟體功能與經費預作罷。
在後來全國職業病的通報除延續前述概念之外,也設計依照職業病之分類、審查原則而通報之系統,改版後將門診階段與長期追蹤階段區分開來,也加入主管與專家審核系統,對於政府的需用也稍加規劃相關圖、表。
Finland 在職業醫學界素享有美名,其通報系統之完整建立在 (1)專責單位
(2) 有充足資源(財務等) (3) 架構於合理概念之上(4) 有品質監控 QA/QC 的方法。第一、第二項是我國迄今仍缺乏者,可能需要立法設立或最高勞工及醫療行政決策;第三項牽涉到建立標準化流程,而該流程必須符合理論與實際;最末者是公家機構及人員所最缺乏者,包括心態與知識、技能。
醫療界及社會有不良藥物反應通報、醫療失誤通報、傳染病通報、自殺通報、家暴、精神病通報、失蹤人口通報,林林總總。原理、立法、機構、人員、專業、及單一辨識碼(如健保使用身分證字號)這六項,是重要的骨架。目前職業病的通報相當shaky,可能就是沒有領袖能超然的在這六項之上,也沒有QA/QC的專家來做令人討厭的烏鴉!
監控與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