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評估當道,從風險本身而言,未知之風險甚多。但風險也是機會,銀行之放款本身就是風險(呆帳),但難道就會因此不想賺錢了嗎? 公司的競爭力也是董事會、執行長所關心的。指標如何設定即會影響企業行為,從管理面而言,管得越多、標準越嚴、缺點越少似乎就表示績效好。然而背地裡的實況如何呢? 常常是專挑小毛病,浪費人力、資源,執行人員設法將缺點隱藏起來、讓稽核人員(auditor)看不到,甚至運用公關手腕招待。

      人性管理需採用棍子與胡蘿蔔的兩面策略。連續無工傷工時紀錄之指標為前者,屬被動性查核,乃在預防負面的事件及形象損傷發生;後者如訂定主動性安全衛生指標為正向KPI,使力於看不見之處,但也可展開進行短、中、長期績效評比(monitoring);而前者反映的是工傷者,單位間一定會有差異,也常沒有比較探討差異原因。

      環境與人體健康,也是風險管理的主要考量。美國Louisiana 州工業污染導致密西西比河水中的汞經由生物聚集在魚體內,且隨著生物體積之增加而油汙在生物體內半衰期越長;BP石油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導致政府採取禁漁令,直到確認魚類安全可食後再開放釣魚;Katrina 颶風來襲,導致老舊社區的房子摧毀,反而是兒童血中鉛的數值下降;該州因為有實驗室農藥及重金屬等檢查結果的通報系統,因此能掌握風險之(危害、改善)程度。

    工業環境危害之外,健康風險多是長期累積 (如飲食、運動) 所致。個人的生活習慣(病)難道不應該自我負責嗎?員工心理健康也要做風險評估嗎?人類無法避免的傷病死之風險,在管理上宜有「除罪化」的機制,也可透過訂定團體規範據以令個人與機構遵行,也宜參照風險等級實施分級管理,也要建立最低合理化實務經驗,但風險分析並不等同於環境測量,理想的風險管理應該是動態、滾動式的管理,因此也要設法將安全衛生觀念嵌入公司架構,定期管理。如能於主、被動指標兩軸線上分開管理、共同學習當是最好,這樣才有辦法真正管理「不確定性」(稽核基本上仍為管理「確定性」)問題。

      近期馬航的空難,令各界抱怨的是相關主事人員不願意誠實一次講清,迄今真相未明,馬航未來經營的風險恐怕有些疑慮吧!

Loading

再談風險管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