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行銷是有計畫地改變公眾行為、改進生活品質,引起社會變遷的 行動。 狹義的是指非營利機構的行銷。不論是反毒、自然保育、疾病的預防或是安全維護,都是屬於社會行銷的範圍,就像「一日五蔬果」、「每日一萬步」都是運用簡單的一句話,來產生具體的行動,進而促進身體健康或是預防安全。概念首創者Plilip Kotler的《社會行銷》一書談到成功的關鍵因素如下:

一:汲取過去成功的經驗 規劃整體策略,包括了解客戶之需求以及可能的阻礙或對象現存之競爭行為,並規劃一個好的商品,也可以先行測試商品之接受度。

二:由已準備行動的目標(對象)開始做起  也包括了解目標族群之文化差異性,價值觀信仰、以及採用分眾之策略,例如父母與小孩、雇主與勞工、鄉村與都市,也可採用興趣團體、專業團體、聚焦團體。

三:用一個簡單、明確的口號,帶出一個可行的行動
四:考慮應用「輔助實體或服務」促成行為改變

  在台灣每年夏季都會發生溺水事件,一句簡單的slogan「在水面上真好」,並提供免費的救生衣租借,就是最佳的輔助實體。

五:強化行為改變的效益與成本
消費者購買某項產品的原因之一,是考慮產品的成本效益,社會行銷銷售的產品是行為改變的過程,因此考慮改變行為的效益大於成本,讓對象願意交換,將能降低改變的障礙。

六:使過程更簡單可行

如提供活動的標的對象更容易簽名(透過網路簽署器官捐贈),更便利的場所(如超商)去得輔助實體或服務,讓對象感到舒適、快樂。

七:發展一個可引起注意力並能鼓勵採用行動的訊息

   媒體能夠成功改變公眾態度與行為的關鍵因素,在於使用一個能夠引起注意力並能鼓勵產生行動的訊息,如針對青少年反毒議題「Yes you can 關鍵時刻說不」的行動訊息。

八:使用適當的媒體並製造民眾參與的機會

  孫越叔叔一直是董氏基金會反煙代言人,透過代言人吸引目標對象的注意力,並產生具體的信念及行動。

九:提供回饋機制以促進民眾可以簡單、便利的方式採用策變行為
提供保險套容易購買的管道,就是預防愛滋病的回饋機制。

十:分派適當的資訊資源,使資訊極大化

  若訊息無人知,活動則無以為繼,因此參考整合傳播策略,相信是資訊資源分派重要的決策。

十一:適度研究可促進計畫成功

  可透過資料庫及次級資料的分析,就能夠尋找到所需的答案,社會行銷工作者可善用相關資源。

十二:追蹤結果並進行調整
成功的社會行銷會建立一套監測機制,包括(1)行銷策略(4Ps)規劃 (2)選擇管道材料 (3)開發與測試商品 (4)執行行銷 (5)評估每一步驟之效用 (6)修正調整規劃,以使計畫保持進步的狀態。

十三:能夠說服資源的提供者

  若能夠依照上述社會行銷成功的關鍵要素,讓活動發揮真實的社會影響力,相信更能說服資源提供者,願意採取行動。

(參考do good 網站)

Loading

社會行銷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