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轟動全國的信義鄉夫婦四人離奇中毒死亡案,法醫研究所查出死者嘔吐物當中,有葡萄催芽劑的成份。研判是加入米酒中的謀殺案。
2007 年中區毒物中心(柳居豐醫師)個案報告如下: 某日上午,接到彰化縣一位急診醫師的電話諮詢;有一位56歲女性在早上九點鐘時喝下一碗農藥,詳細詢問之下,才確定是葡萄催芽劑—氯乙醇。病人起初並無明顯的症狀,但病人隨即出現休克及昏迷,最後仍因急救無效而宣告死亡,從喝下農藥到死亡,時間不到三個小時。該中心自民國75年成立以來,所有因氯乙醇中毒而來電諮詢的個案,總計有十六件,其中有兩位資料並不完整無法追蹤;剩餘十四個個案中,有四位是自殺,八位是誤喝,二位是工作上的皮膚接觸或吸入;年齡分布從2歲到70歲。這十四個個案當中,有六人在24小時內即死亡(最短三個小時),其喝的量最少的是一口,最多則是一碗。其餘的八人,喝的量不是很多(小於一口)或是僅有少量的皮膚接觸或吸入,因此在治療後都完全恢復。但雖是如此,這八人或多或少都有腎功能或肝功能的影響,甚至產生急性腎衰竭。
氯乙醇(Ethylene Chlorohydrin) 是由Chlorohydrin與Ethylene混合於水形成,在工業上可作為溶劑、潤滑劑等,在農業上可作為馬鈴薯及葡萄的催芽劑,但是毒性大、易引起中毒,不是合法使用的農藥產品。市面上的包裝為透明無色水液500c.c.裝,使用者多將其分裝於小瓶罐內,並加入紅色色素以作為劇毒的標示。Clayton於1982年報告,延髓呼吸中樞衰竭是造成急性中毒主要的死亡原因,心臟毒性與神經肌肉致毒症狀可能同時發生。其代謝產物Chloracetaldehyde在人體內會抑制TCA cycle的功能,被認為是主要的致毒作用機轉。氯乙醇在皮膚的吸收相當好,甚至可穿透一般橡膠手套及衣服而致毒。氯乙醇可造成肝臟出血、細胞破壞及壞死等,可以引起血尿、腎臟變性,視覺喪失,會造成心跳速率的改變、血壓下降及心因性休克等,可引起呼吸系統的衰竭,臨床上可能出現肺水腫、肺塌陷或是肺組織滲液等。病人可能表現意識不清、感覺異常、手部的強直性痙攣、抽搐、腦水腫、頭痛、手麻感、反射消失、無力等。
許多雖然一開始並無任何的症狀,但可隨即發生低血壓、休克、無呼吸等生命垂危的現象,洗胃應於口服後最短時間內進行。氯乙醇中毒並無特殊的解毒劑可供解毒,應針對ABG、Chest X-ray、肺功能、血壓及循環血量方面做監測作支持療法,另外也必須注意肝、腎功能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