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職業健康的發展,目前在何階段? 借用杜威博士 (John Deway, Art as Experience, 1934) 的話:預防(prevention)、補償(compensation)、康復(rehabilitation) {建構(building)、組成(construction)、和工作(work)}這三個字,,一方面意指一種活動過程,另一方面則意指做出來的成果,就語言學來說,應當不是巧合。這些字若無動詞給它意義,充其量也只不過是一些空洞的名詞罷了。(摘自-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譯, 巨流出版社2005.8)。
如何更積極的PCR? 日前閱讀”An occupational perspective of health”一書,作者Ann於 1961年OT畢業之後,努力發展該專業,1990年前後即創立Occupational Science 學會及期刊,其理念與貢獻乃為職業與健康鋪上1D +3B (doing「行動」, becoming「變成」, being「成為」, belonging「歸屬」) 的關聯性。『行動』意義不凡,因為人類的老祖宗就以行動(狩獵、農耕)來謀生;「少動將成植物,不動即變成礦物」則是鼓勵現代人多動的警語。『變成』也是觀察傷病勞工復工狀況的重要指標(如:是否變得越來越適應職場? 人際關係越來越好?..) 『成為』更是復工的關鍵,我的臨場經驗是有一位大賣場熟食區的員工,雖然因為職業性骨骼肌肉疾病必須調整工作的過程一波三折,但因為她已經是該賣場熟食的第一把手(他素來喜歡烹調),因此在復工的職業健康諮詢上就更好著力。『歸屬』在心理學上尤其重要,聽朋友說大陸春節一到,台幹管理階層莫不戒慎恐懼,因為返鄉、跳槽二部曲經常發生,原因不一定是另一家公司月薪多了幾百元,能表達關懷員工感受的企業,反而是陸工跳槽來歸的得勝公司,說穿了就是公司在員工中間所建立的歸屬感。
匈牙利已故的行為科學泰斗曾提出了一非凡的社會、經濟和基督教民間運動,所謂’讓計畫的兒童出生’的三個小王子、三個小公主(Three prince, three princess)運動。她倡議直指過高的工作期望和壓力是的出生率低原因之一,匈牙利 29-35 歲之間的婦女所生子女的平均數是 1.59,而計畫的人數是 2,42。工作與家庭不平衡,更可能對整個社會造成嚴重後果。該運動鼓勵企業讓員工能夠創建他們所希望的家庭。這將導致在同一時間,更多幸福的人、一個幸福的社會,並增加兒童的人數。
中國人不也說「齊家、治國、平天下」嗎? 如今若要創建有利於家庭的政策,有必要改變公司的管理的態度,從以管理為中心,向以結果為中心,落實發展上述『行動、變成、成為、歸屬』之職業健康四部曲。因此公司與員工須積極行動,建立信心,從而讓員工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和願望。滿意的員工是更忠誠於公司,並有更高的效率。生產力的增長,公司將成為對求職者更具吸引力。雇主和雇員獲得從關愛家庭的政策,也終將為公司帶來經濟利益。在關愛家庭的工作場所,如在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 英國、 德國、 奧地利和義大利,有很好的例子,台灣也有友善職場、幸福職場等政府方案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