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工作角色是基本人權之一。工作對人的重要性可以由生物的觀點與社會心理的觀點來探討如下。
(1)就生物的觀點而言,〝維持活動狀態〞(Being Active)原本就是動物生存的本能;專家們的研究也發現,處於活動狀態,可以使大腦分泌出一種令人心情愉快的化學物質,使人對生存產生意義。
(2)就社會心理的的觀點而言,工作提供經濟的基礎,滿足個人的物質需求;工作提供社會互動與角色認同的基礎,使人有歸屬感;工作滿足人們挑戰極限,發揮創造力的需求,提升生活的滿意度;
(3)工作是時間管理的藝術師,使人的生活有目標與方向。綜而言之,工作角色的參與,可以促進與維持個人的身心健康狀態。
一個人如果要工作必須同時具備生物與社會心理的行為技巧,包括:工作技巧、興趣、性向、體能、以及適當的工作行為與習慣等五項。
(1) 所謂工作技巧是指工作者已經學會的或者具備某種技巧的學習潛能,例如:打字、繪圖、護理等。
(2) 興趣是驅使人們參與活動的動機來源之一,對於不符合興趣的工作,人們在工作表現上就會缺乏創意,工作效率也會降低,工作持續力也會受到影響。
(3) 工作性向是指從事工作所需要的基本能力,這些能力可以是與生俱來,也與後天學習的經驗有關,例如:認知知覺功能、空間概念、手眼協調能力等。
(4) 體能(或生理需求)是影響工作表現的因素中最容易被觀察的因子,根據美國勞工相關部門對職業分析的敘述,工作中的生理需求包括:站、坐、走、蹲、跪各種身體姿勢維持的能力,抬舉重物等處理物品的能力,手部操作能力,感官知覺能力,平衡能力等共二十八項。
(5) 而工作行為雖然與工作者的工作能力沒有直接相關,卻是影響雇主雇用員工的重要考量之一,這些包括:對工作、同事、雇主的相處應對方式、出席狀況、接受及使用監督的情況等。
(引用 台大林貞夙 老師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