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傷害或疾病發生之後不見得就沒辦法再「恢復」,可能只是需在現有體能上加強化、重新學習及調整。
當然女性、身材較矮、較瘦、或年老的工人往往體能往往相對較差,而各行各業所需的體能也不太一樣,同一家公司內可能就包括不同體能的工作類別。職業醫學醫師根據受傷之診斷與嚴重度、恢復情形,配合功能性體能評估的結果(如台大、長庚、成大、高醫、東元..等醫院均提供此類評估),就能對雇主提供一些建議傷勞工調整工作上的建議,當然台灣有相當多勞工是沒有一定雇主的,對這些人的傷病,醫師還要從節省保險醫療資源的角度來思考。對於失能期間與影響因素的判斷AMA guide for physician in assisting return to work & MDA (medical disability advisor)、ODG (official disability guideline) 等都是有用的參考書籍資料,包括就工作的體能需求加以考量評估。
除了體能評估外,讓勞工能重回職場,需要有更多面向的能力評估,包括:職業性向與興趣、認知知覺功能、獨立生活技巧、溝通表達技巧、學業成就、工作價值觀估、適應性、環境衝擊、家庭、工作資源…等方面。永久失能(甚至暫時失能)的勞工不能回到工作的社會因素也相當重要,包括轉銜期間之安置(如支持性就業、庇護性就業、職業訓練等)、提供就業協助(輔導員或就業輔導策略建議)、輔助性科技服務或設備(例如工作檯、設備的改裝),以提昇恢復工作時之舒適性等都應該納入協助復工之團隊整體評估當中。
勞工的功能性體能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