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勞動假期,大陸來台的學者,學生特別多,近170 篇口頭或壁報論文發表,530 餘人的參與,讓學會對成長雀躍不已。幾位資深的老師提到台灣心理學30年來發展的歷史,包括創立張老師月刊,連結到中壢事件、勞工運動;近代運動者更參與災後重建,土地抗爭與家園再生..等。

           雖然人群之心理干預(介入)研究不易做,大陸專家就曾將整套理論運用敗一蹋糊塗。中外仍已多運用Bendura (社會認知)、Youself心理資本(自信, 樂觀, 希望, 堅韌)、積極心理學 (Seligmen)~感恩、助人以及正(專)念…等量表,好像對於工作不安全感、挫折、倦怠、偏差行為等有對抗之能力。這就不再只強調個體差異,而是學找出共同點。現今也逐漸明白健康心理與精神疾患是獨立的兩個面向,即每個人可同時具有此兩面量之表現。

  因此EAP的可貴處也在此,其經由諮商協助辨認他人自己身上的珍貴歷程,特別在掙扎之後存留下來的優點,諮商者也常常以自己生命相結合,即倫理性 (ethicology)。因此行動研究就不是中立的,兩岸有志一同悍衛做為文明古國行動的能力,從孔孟到包括近代的陶行知、晏陽初多有特色,即不一定要媚外,徒顯示缺乏民族自信而已。許多學者勇敢的說出:他們更願效力於運動,即所謂”行動研究”,他們也對西方的主流心理科學研究(把行為當成客觀的對象的研究,強調統計與定量之邏輯實證論)是否中立觀察、與價值無關、結果是否致人格與特質改變、華人需要覺醒本土問題..等處提出質疑。話雖如此學者仍在SSCI論文掛帥壓力之下掙扎不已。政府機構一般也較喜歡科學數字,然而此在台灣卻已經悄然滲透改變,尤其特別在喜歡數字的總統民調狂跌之後。生活場域,以問題、客戶端解決問題才是試驗證功力真為高下之所在,被動干預的大數據分析也是未來研究方法之一。

           在教育學生方面何嘗不是如此,要求更重視學生之實際體驗與實習(或視企業為研究基地),而不是讓學生為職場使用或只在實驗室內找出想要的理論觀察 (而非現場)答案為滿足,以致對學習失去自信與熱忱。重視”幸福學習”、創造力與高層次思考,以及最後一年的綜合表現能力課程(capstone course),要學生自問畢業時是否已經成為不可拋棄(indispensable) 的人,交叉學科(跨領域學習)也越來越受重視。輔大心理之陸籍生,北京師範等大學心理系的碩士生逐年遽增,諷刺的是大陸已有60 萬名良莠不齊之心理諮商人員,也有江湖心理師一場百萬的演講,對於尋找未來三十年的精神樂園似乎人人充滿盼望,也讓學者反思需要從本土、自然去找出具體的目標、方法與內容,如果在場域無法實踐專業, 如何讓別人信你? 目前已有華為、聯想、富士康..等重視的中大企業越來越重視EAP,但也有諮商者卻反而質疑為何要以效勞企業、以提高企業的人力工作效率為目標?。也有人希望人人應用心理學於生活中,這樣說法讓心理學也可以變成通識,無論如何心理學仍有其特色,並與其他學問一起來合作。在最終目標上,則人性化、本土化;本體論與方法論一樣重要:方法論是工具,不是信仰。

Loading

積極心理建設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