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壓力事件剛剛出現、或是慢慢迫近時,人們還能夠要求自己,修正自己,以克服壓力事件,達到自己所期待的表現水準,這時,人們感受到的情緒,往往是「有什麼事情等著自己去做」、「自己必須做點些什麼」、「有挑戰性情境迫近」等。這種感受,就是焦慮。
焦慮會迫使人們覺醒,改善自己的技能,提升工作表現,所以是一種有益的情緒──倘若一個人不懂得焦慮,那麼這個人就完蛋了,他將不會在意自己的表現,也不會修正自己,面對危險時,也不知道該閃避。常見的例子就是在酒醉的時候,人的腦部因為酒精的麻醉,而失去判斷的能力,也不再感受到焦慮,所以一個平時很謹慎的人,可能因此成為飛車疾馳的暴走族,也可能犯下一些於法不容的事情。
焦慮是對生命體的一種保護性情緒,正常的時候,都應該有一定程度的焦慮,但是有些人的焦慮太強了,強到沒有辦法控制,而且到處氾濫──明明沒有任何壓力事件存在,但身體卻繼續焦慮。此時,這種焦慮就變成是病態的,患者會感覺到「不安」、「無法放鬆」、「預期有什麼事情即將發生」、「不耐煩的等待」、「坐立難安」等。
這類病態性焦慮會有兩種層面的影響。第一個層面是在心理上的感覺──患者無法放鬆,彷彿有什麼事情要發生,它必須立刻處理這件事情,否則就可能會有危險發生。但患者在理智上是知道這些危險是不存在的,只是他克制不了自己而以。這類患者可能會說:「明明沒事情了,但是彷彿有個東西還等著我去做,但是怎麼找也找不到,但是那種即將發生的感覺就是很強烈,彷彿再不去做就來不及了。我不斷的找,還是找不到哪裡沒做好,想告訴自己放輕鬆,卻老是覺得一顆大石頭放在心頭上,拿不下來。」
壓力與心理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