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嚴後國民黨之幾位總統說「拼經濟」、「民之所欲,常在我心」,新、舊任行政院長要拼國民幸福指數、庶民經濟,但反對黨說「民眾無感」,這些主、客觀混雜的名詞讓大家昏頭。如依照馬斯洛理論則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拼經濟的目的也是改善生活。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簡稱QOL),又稱生活質量,是對人們生活好壞程度的一個衡量。對生活品質,參考上述需求理論、世界衛生組織以及美國夏洛克(Schalock)教授提出的概念與指標,以及觀察心得,其內容當包括:

    (1)物質福祉: 包括個人金錢及物品、住房的擁有、就業機會及穩定的收入。在世界各地多有民生困難的情形下,均富或小康已經是全球議題,不僅是大企業家身後要捐多少遺產而已。給魚不如教釣魚,因此給予學習實用技巧的機會、個人興趣及潛能的發展,以及進修機會、公平的競爭環境、充分的組織與社會正義,讓個人擁有不同方面的選擇、自我決定的機會、及個人發展目標才是解決方案。

(2)身心福祉:包括身體健康、疼痛及不適、活力及疲倦、睡眠及休息、性生活、活動能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醫療輔助及對藥物及醫療的依賴狀況。也包括心理情緒狀況,如正面感覺、思考、學習、記憶及集中注意力、自尊、身體心象及外表、負面感覺、靈性/宗教/個人信念層面,安全感、成就感、穩定的情緒及信仰支持。

(3)人際、家庭關係與社會融合:包括使用社區設施及參加社會的機會,享有融合的家庭與社會環境。有人際關係、實際的社會支持、被尊重及接受(面子與關係)層面,可發展多元化的社交生活、發展友誼及社交支援、發展異性親密關係及對於戀愛、婚姻的看法和諧。

(4)民主權利及發展:如人權的享有(尊重、尊嚴與平等)以及得到立法上的保障(如市民權或平等權等)以及取得新資訊機會、改變不符自由、民主的民權等(如果沒有可能就會像非洲鬧革命了)。

(5)環境生態:包括家居環境、物理環境(污染/噪音)、身體安全及保障、交通、飲食、飲水、氣候,以及生態保護、物種與棲地保留、物質再利用與能源節約、參與大眾娛樂及活動的機會,包括樂活(LOHAS) 休閒生活等。

 因此生活品質或幸福雖與客觀意義上的經濟水平有關,但不是充分條件,古代國王與乞丐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因此除了保持基本的物質生活水平及身心健康之外,也取決於社會能否協助人民獲得上述快樂, 幸福, 舒適, 安全的主觀感受,而大多是與人的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而有所異於動物者。

Loading

拼生活幸福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