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的電視都是在報導關雲娣的事情,他又不是考試院長,而且這種夫妻感情因素所引起的事件每天都有,但是電視台花相當的『成本』來做報導,炒熱新聞的背後還是有利可圖,例如「XX 生命」就趁機做廣告,電視台賺廣告費。更加上媒體意圖扯上政治關聯,造成後續之影響力。同樣的成本與時間,如果觀眾能夠學習到有用的健康資訊或情緒管理,或者社會能複習一下「哀矜勿喜」的情懷,不是更可讓我國成為禮義之邦嗎?

    社會成本原指某一經濟活動而引致社會整體必須放棄的最高價的選擇。在一些情況下,當個人從事某一經濟活動時,他只考慮私人成本而非社會成本。有人要跳樓自殺,大批民眾圍觀,可能造成交通阻塞影響警消到場,工廠有廢棄物要處理,需30萬,老闆雇車花2萬元,把他倒到河裏去,環保單位處理河水花了300萬,於是老闆節省了私人成本,增加了300萬的「社會成本」!

   當某人的行為損害了其他人,而沒有作出任何賠償時,則帶來外部成本。口罩商人會不會希望把H1N1說成世界末日?而外部效果則指沒有合約關係而帶來的影響的普遍現象,如在街上行走時兒童嬉戲歡樂的聲音,汽車的廢氣等,這些都是帶來有益或不良的外部效果,但是我們並沒有付出費用或收到賠償。

   反之社會利益是指某一經濟活動對社會整體帶來的價值。但是通常政府以解決社會成本問題為主,幾乎都可主導干預,因此政府的「認知」與「一致性」就是重要的前提,而實際方法則包括:

  1.        徵稅或給予津貼:政府需要知道外部效果的水平,從而適當地徵收稅項或給予津貼。
  2.        限制:政府可以立法,限制不良的外部效果水平。(例如NCC)

iii.       遷移︰政府強迫製造外部成本的工資遷移到其他地方,例如遠離民宅。

  1.        政府經營和擁有︰政府可以接管製造外部成本的公司。(國營媒體?)
  2.        界定產權︰政府若清楚地分配和界定產權,自由市場的運作自然會令外部效果消失。例如碳排放權與買賣,當交易得益高於交易費用,市場上的交易即會出現(但似乎常有黑心交易)。

   其次; 若市場交易的費用高於自我約束(例如工廠安裝設置以過濾污濁的氣體),那麼內部自我約束不失為一種較經濟的方法。

    倘若避免外部效果的得益低於每一種方法的費用;那麼為了社會整體的「利益」,政府似乎也可以袖手旁觀,不加任何干預。近一年來重大災難(如輻射外洩)、民生(炒作糧價)之動盪、非洲遍地政變(因假公濟私),國家與公司只重利益而導致社會成本與不良的外部效果已經不斷屢創新高紀錄。

    孟子見梁惠王說:「王何必曰利,亦曰仁義而已。」值得深思!

Loading

社會成本

發佈留言